正文 第28章 你惆悵,是因為自己不夠陽光(3)(2 / 2)

有位高僧被寺廟上下敬重,大家都說他是一個極有智慧的人。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個小和尚發現這位高僧讀經書的時候,必須有個小和尚在旁邊一字一句地讀給他。小和尚問別人:“大師眼睛不好嗎?為什麼要別人讀?”有人回答:“因為他不認識字。”

一個高僧竟然連字都不認識,小和尚不由心生輕視。他氣性高,有一次被高僧批評,他頂撞到:“你連字都不識,怎麼能稱為高僧呢?你哪有什麼智慧!”

高僧微微一笑,抬起手指指向窗外的月亮問:“你看到那個月亮了嗎?”

小和尚仰起頭說:“看到了!”

高僧放下手指,又問:“沒有我的手指,現在你看得到月亮嗎?”

“當然看得到!”小和尚說。

高僧說:“智慧就像這輪月亮,我們可以借助別人的手指看到它,也可以自己看到它。”

有時候人們惆悵的內容,並不是瑣碎的小事,而是關於人生的大問題,人們覺得自己缺少一雙慧眼,缺少他人豐富的經驗,缺少隨機應變的能力和處世的智慧。其實,有時候智慧就在生活之中,就像一個目不識丁的禪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天地間的智慧。

生活需要智慧,生活更需要發現,如果你看到的生活僅僅是一種表麵現象,你需要想得深一點,琢磨得透徹一點。你想的越多,你越不會為小事鑽牛角尖,越能夠體諒自己和他人,也越會分析事物的前因後果,這種智慧正是我們心靈的根本,它可以引導我們走向成功,引導我們告別惆悵,也可以引導我們修身養性,誌存高遠。

惆悵的時候,不妨更深入地挖掘生活,尋找我們的“根”,包括關於生命的種種智慧,包括我們的潛力和能力,包括我們真正的性靈,其實人們惆悵,不過因為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而找到你的“根”,你就能順著它發現自我,也能藉由自我感受世界,認識世界,這才是真正的領悟,好過任何書本或他人教給你的知識。

一個少年喜歡彈琴,想成為一名音樂家;另一個少年愛好繪畫,想成為一名美術家。然而,他們都突然經曆了一場災難。結果,想當音樂家的少年,再也無法聽見任何聲音;想當美術家的少年,再也無法看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兩個少年非常傷心,痛哭流涕,埋怨命運的不公。

這時,一位老人知道了他們的遭遇和怨恨。老人對耳聾的少年用手語比畫著說:“你的耳朵雖然壞了,但眼睛還是明亮的,為什麼不改學繪畫呢?”然後,他又對眼瞎的少年說:“你的眼睛盡管壞了,但耳朵還是靈敏的,為什麼不改學彈琴呢?”兩個少年聽了心裏一亮。

他們從此不再埋怨命運的不公,開始了新的追求。改學繪畫的少年發現耳聾了可以使自己避免一切喧囂的幹擾,使精力高度專注。改學彈琴的少年慢慢地發現失明反而能夠免除許多無謂的煩惱,使心思無比集中。後來,耳聾的少年成了美術家,名揚四海;眼瞎的少年終於成為音樂家,飲譽天下。

他們相約去拜見並感謝那位老人。老人笑著說:“不用謝我,該感謝你們自己的努力。事實證明,當命運堵塞了一條道路的時候,它常常會留下另一條道路!”

當一條路走到末路,碰到現實的牆壁,我們都會不知所措。這時候,不要悲哀,也不要放棄,要知道,你的本心,你的智慧,你的能力,一直都存在,這就是你的根本,讓你像一粒種子,到合適的土壤就能開花。

比起為現狀惆悵,將來的路更重要,在決定之前,你沒有時間浪費,每一種危機都有相應的應對措施,有些人能夠當機立斷,因為他們懂得認清現實,懂得權衡利弊;有些人始終優柔寡斷,因為他們太過留戀過去,害怕將來,他們的情緒始終是不定的,就在他們猶疑時,時光飛快地過去,機遇飛快地溜走,本來在你手中的種子,不知何時掉落,就連土中的根須,也因為長久的僵硬而失去活力。

以寬廣的心態看待生命中的惆悵吧,要麼對自己的生活多一些滿足和感恩,要麼趕快改變自我,追求新的發展,千萬不要在現實與理想間彷徨。一個理想的生命,應該始終充滿陽光,即使在冬日,也有春天的氣息。如果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就盡量把自己的根紮得更深一些,因為越是深厚的底蘊,越適合厚積薄發。你的一切努力都不會白費,等待你的,會是充滿鮮花與掌聲的日子,到那時,你也許仍然會惆悵,就像人在高興時,有時不是露出笑容,而是流下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