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你惆悵,是因為自己不夠陽光(1)(3 / 3)

有些人的惆悵是對自己的現狀產生輕微的反感,有些人的惆悵會上升到對周圍環境極端的厭惡。就像故事中的小魚,它把不開心不快樂當做一種常態,整天向往更廣闊的空間,有一天這空間給它了,它卻仍然沉浸在舊日的情緒裏,連打量環境的心思都沒有,這樣的人,就算再改變,就算給了他最快的一隊隊伍,他也不會開懷。

有時候,惆悵最大的問題不是自我迷失,實際上惆悵的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們真正的問題是自我限定,他們抗拒某種生活,卻根本不能習慣別樣的生活,真給他們換個工作,換個家庭,換個能力,他們反倒更覺得鬱悶,還不如以前自在。人們常說惆悵不是什麼大事,就是因為惆悵的人並不希望改變,他們隻是太習慣於自找沒趣。

這樣分析下來,是不是覺得很多時候,惆悵其實是一種無聊的情緒?人生的確有很多事值得惆悵,那些讓人惋惜的往事,那些沒能留住的人,每當想起,總會不自覺地歎息。但是,不要把這種歎息當做習慣,已經自己事事不如意,什麼都留不住,你應該以更加明朗的目光看待現在的生活,惆悵應該有一個指向,對著那些無法更改的往事,而不是時時對應你現在的生活,否則,即使命運給你再多的東西,也會在你的歎息中迅速溜走,最後讓你更加惆悵。

03.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溫暖

若是你發現麵前一片陰暗,那是你不小心背對了太陽。

悲觀和樂觀,是一個角度問題。同樣一件事,往好的方麵想,就會看到希望,由此想到可能的解決辦法;往壞的方麵想,就會越想越嚴重,事情也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為什麼我們總是聽人勸說“凡事要樂觀一點”?因為天冷的時候,隻有向有陽光的地方走,才會有溫暖。

有一個年輕女孩,她患上了嚴重的強迫症,每一天,她都感到無比苦悶,卻沒有任何解決辦法。苦悶從每天早上開始,一睜眼,她就要反複盯著鬧鍾看,然後又找手機和外麵的鍾表核對,確定自己的時間是正確的;

一日三餐,在吃完飯洗碗的時候,她總是覺得碗不夠幹淨,怕碗邊殘留洗潔精,因為新聞上說殘留的化學物質會危害身體健康,所以她總是重複好幾遍,洗了又洗;

晚上睡覺的時候,她都會起床好幾遍,檢查門窗是否上了鎖,因為她擔心會有人入室搶劫,如果沒有鎖門,那麼她的生命和財產就會受到威脅;

每次出門的時候,她都要檢查好幾遍是否帶了家裏的鑰匙,因為如果忘記帶鑰匙就進不了家門,就要找開鎖公司,甚至會讓她在外麵浪費很多的時間;

到了公司,她又要檢查好幾遍工作,即使是做過的事情還要重複,因為擔心會出一點問題……在認識人的眼中,她神經質,異常憂慮,晚上時常失眠,因為會想到工作,想到門窗……

終於有一天,女孩感到自己快要崩潰了,她非常痛苦,卻不知道應該怎麼治療。最後她在朋友的介紹之下找了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心理醫生通過對他催眠治好了她的強迫症。原來,她的憂慮並非是空穴來風:

在她5歲的時候,曾經因為沒有聽家人的話,不講衛生亂吃東西而得了胃炎,那種疼痛讓她記憶深刻;

在她10歲的時候,因為出門沒有帶鑰匙而在家門口坐到半夜,才等到家長回來;

11歲那年,她因為遲到錯過了一場數學比賽,失去了保送重點中學的機會;

12歲那一年她自己在家,忘記了鎖門,於是遭遇了入室搶劫……

因為這些過往,都成為了傷疤留在她的心中。經過醫生的反複開導,加上藥物治療,女孩才漸漸放下了這些過往,開始了新的人生。

每一顆心都有“過冬”的經曆,那個時期萬物蕭條,天空是灰的,不是下雨就是寒冷的雪花,心情總是陰鬱的,說不清的愁思徘徊在心裏,難以紓解,嚴重的時候,就會患上強迫症、抑鬱症、狂躁症等等心理疾病。不是人們願意生病,而是心靈的寒冷讓他們無法繼續忍受,隻能通過病態的行為變相緩解這種寒冷。這樣的人,自然體會不到幸福。

還有一部分現代人,越來越喜歡在家裏“宅”著,他們不想與真實的人交往,寧願在網路上與網友傾訴衷腸;他們不喜歡流汗的活動,寧願在家聽聽音樂看看書,以為自己在修身養性……其實他們也很孤獨,他們對人群有一種排斥甚至恐懼,他們擁有學曆,擁有工作,擁有健康的身體,但他們依然是惆悵的,因為生活始終在這見方天地中。

抑鬱也好,孤獨也好,強迫症也好,都是心靈對你的呼救,說明你的心在某個方麵鑽進了死胡同,急需你看開一些,深思一些,擺脫一些不必要的困擾,修改你現在的生活方式,讓自己能夠更健康更開朗,這樣才能尋找到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