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又帶小和尚去了寺院後的湖邊,將那杯鹽水倒進湖水裏,又舀了一杯遞給小和尚。小和尚喝下後,他問:“苦嗎?”小和尚搖搖頭:“不苦,甜甜的!”
“你看,這就是方法。”住持微笑著說。
溶解苦難的,隻有心靈的清甜。抱怨的源頭究竟是什麼?是願望沒有得到滿足。那不抱怨的人是什麼樣?即使願望沒有得到滿足,他們首先想的是寬慰自己勝敗無常,不必介懷。或者仔細想想苦難的原因,想想如何做才能改變現狀,讓自己能更如意一些。如果你的心靈始終如湖麵一樣平靜無波,如果你懂得增加心靈的廣度,你的心靈的容量就會越來越大,因為感觸足夠多,一點小小的煩惱,根本不會觸動你的神經。
心寬的人不以煩惱為意,甚至有時候看著煩惱,他們會不由自主地笑出來,因為他們已經看穿了煩惱的本質,看穿了什麼樣的努力能解決煩惱,什麼樣的時候對煩惱束手無策,產生“盡人事,聽天命”的感悟。一旦能夠這樣想,自然就能笑對煩惱。
如果你的心靈足夠清甜,再多的苦都不能改變你的笑臉。與其生閑氣,不如做正事,就像咖啡太苦的時候,你應該做的不是拚命抱怨,而是快點加幾塊方糖。苦水隻會越吐越苦,還不如把它放進更大的水域,讓它漸漸稀釋。
還有,人生並不是一次愉快的旅途,隨著年歲的增長,你將逐漸遭遇生老病死、親人離世,這些都需要你有堅強的承受能力。從現在開始學著達觀,一顆寬廣的心,將是你人生最好的伴侶。
05.克製怒氣,守住心底的寧靜
生氣時先冷靜,否則就會被怒氣衝昏頭腦。
哲人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有時候我們的怒氣都來自別人有意或無心的一個錯誤,這錯誤不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損失,讓我們很難對犯錯誤的人心平氣和,可是,又不能和對方撕破臉皮,隻能把大部分的怨氣壓在心裏,造成“內傷”,於是,犯錯誤的人沒什麼事,你卻氣得半死。
李先生正在一家火鍋城喝酒吃飯,席上的人都是他相交多年的老朋友。酒過三巡,一個朋友突然說:“上次你和老陳合作,你到底做了啥?他老在背後說你。”
“挺好的啊,都賺了不少錢,他還說下次有機會繼續合作——他說我什麼?”李先生問。那朋友緩過神來,知道自己失言,連連說:“其實也沒說什麼,反正你注意點吧。”
回到家,李先生越想越不對勁,越想越憋屈。朋友的話肯定不假,這麼多年來,這個朋友說一不二,從不捕風捉影,他說老王抱怨,肯定實有其事。但是,和老王合作,利益均分,他又沒占對方的便宜,而且出貨的時候老王遇到麻煩,還是他去打通關節,當時老王還連連說“謝謝”,怎麼反過來還抱怨自己?仔細一想,老王那個人的確不是好東西,總想著占便宜,恐怕是自己沒給他便宜,他才心生怨氣。但這能怪他嗎?這個人真不咋地,以後離遠點。不對,上次那批貨似乎有更低的進價,老王這家夥不會坑了自己吧?
李先生越想越睡不著,幹脆坐了起來,生了一晚上的悶氣。此後,他怎麼看老王怎麼不順眼,老王找他合作,他想也沒想就說了幾句風涼話,從此二人成了路人……
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說?不論我們如何討厭抱怨,抱怨都是一種常態,一個人不順心,完全有可能隨口說幾句。人與人的關係是如何搞僵的?就是太把這種抱怨當一回事,越想越嚴重,最後幾句口舌帶來猜疑與紛爭,甚至變為怨恨。
仔細想想,被人抱怨幾句有什麼大不了?為什麼一定要找人說個明白,最後落得不明不白?多少是非口角都來自於一句無心的抱怨。要包容人性的弱點,不要以為所有人都是聖人,遇到不平連吭都不吭一聲。何況就算抱怨你兩句,你又沒什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