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你生氣,是因為自己不夠大度(2)(1 / 2)

更多時候,當別人衝你生氣的時候,不要忙著還擊,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如果有,馬上和別人道個歉,一場衝突就可以避免;如果自己的確沒有錯,也要選擇一個理智的方式來表達,不要選擇爭吵謾罵;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完全不講理的人,你還有必要和他起爭執嗎?——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何必因為一時的計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

不要為小事浪費時間,因為生命有限,應該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日常小事不過是小摩擦,隻要你自己不用力,它們就不能傷害你,如果你橫衝亂撞,它們就會把你劃得傷痕累累,流血不止。記得,不和煩惱過不去,不是在寬容煩惱,而是在寬恕自己。

04.用心靈的清甜將苦難溶解

用樂觀麵對苦難,你迎接的將是碧海藍天。

“堵車了!真倒黴!全勤獎沒了!”“飯裏有沙子!怎麼做的飯呀?”“踩到我的腳了!長沒長眼睛!”“這家店比那家店貴五毛錢,真是吃虧死了!”……這一類的抱怨,我們每天都在聽,甚至每天都在說,伴隨抱怨的是滿腔的怒火,滿臉的不快,抱怨的人分布在各個年齡段,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一提到生活,總是不幸福、不快樂。

山裏有一座寺廟,寺廟裏有個高僧,法相莊嚴,心懷慈悲,不少信徒都來山上找他傾訴煩惱,他每天都要悉心開解這些信徒,但是,不論他如何開導,這些信徒依然煩惱不斷,這個煩惱想開了,那個煩惱又來了,他們總是在抱怨:“為什麼我這麼倒黴,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都那麼順利?”高僧認為這樣下去有害無益,就想了一個辦法。

這天他把信徒們全都招到大殿,給他們每人一張紙條,讓他們把自己的煩惱寫在紙上,信徒們拿起毛筆,寫個沒完沒了,高僧在旁點了一根香,耐心等待。等信徒們都寫完,他把那些紙條收走,隨手團成紙團,放在佛案上。

“現在,你們每個人去抽一個紙團打開,看看要不要把自己的煩惱和抽中那個人對換。”高僧說。

信徒們依次上去拿了紙團,打開一看,全都愁眉緊鎖,然後像是鬆了口氣,最後他們齊聲說:“我們還是不換了,本以為我是世界上最倒黴的人,原來別人的煩惱比我還多!”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煩惱是不可回避的話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認為自己很倒黴,的確,每個人的人生都不能圓滿,總會有些缺憾讓人悲歎:兒女雙全卻父母雙亡;知書達理卻形象欠佳;事業有成愛情在低穀……如果僅僅挑出不幸的那部分,世界的確是由一群倒黴蛋組成的,每一個都那麼倒黴,而且,別人的煩惱不一定比你少,你絕對不是最不幸的那個。

煩惱一旦生根,就會生長,最初一丁點小問題,越想就越覺得嚴重,越想就越是不順心,恨不得這煩惱馬上消失。可是,能稱為煩惱的事,恰恰沒那麼容易消失,所以人們經常與煩惱大眼瞪小眼,看著它越變越大,最後成了心頭一塊大病。

麵對煩惱為什麼要心寬?因為心寬的人才有閑暇多看看多想想,看得越多,懂得就越多,對人對事的理解也會變多。誰沒有煩惱?誰的煩惱比誰少?人生是這樣一件事:或者想辦法解決煩惱,或者找點子無視煩惱,每個人都在於煩惱的鬥爭中漸漸長大,隻是失敗者太多,勝利者太少,以煩惱為樂的人更是萬裏無一。

一個小和尚心頭常常被各種煩惱占據,他為此焦慮不安,夜不能寐,他覺得他受了很多苦:自幼父母雙亡,被親戚扔到佛寺;沒有受到父母的關懷,卻經常被凶惡的和尚們惡語相待;飯沒吃多少,每天卻有幹不完的活……有一天,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訴說自己的不幸。

住持並沒有安慰他,反倒說:“誰又是幸運的呢?你以為別人沒有受過你這樣的苦?也許他們比你還不幸。”

“那麼,他們到底是如何熬過的呢?”小和尚問。

住持讓小和尚端來一杯清水,他在清水裏放了一勺鹽,命令小和尚喝一小口,然後問他:“鹹嗎?”小和尚皺著眉說:“又鹹又苦!真難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