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錢鍾書80大壽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鍾書一概堅辭。
想要生活得平靜,就要維持一個平靜的空間,拒絕可能會帶來麻煩的事。盡到本分,其餘隨緣,就是一種可愛的生活態度,盡管有時候這種拒絕稍顯無情,但是,就像故事中的錢老先生,他不願展示自己,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和學術遺產,他把別人計較名利的功夫,全都用在潛心讀書、潛心鑽研上,自然比別人有更平靜的心態,更大的成就。
有智慧的人應該適當遠離世俗,這個“遠離”並非避世,而是在某些時候,要與那些紛紛攘攘保持距離,不要陷進去。因為有的時候,即使你不想計較,別人也會拽住你計較,你總要給一兩句解釋吧,這一兩句又會被人揪住。所以,幹脆連最初的一兩句都不要說,做自己的事,讓別人去猜吧,你們紛擾你們的,我靜我的。
適度的距離不是孤僻,每個人都應該拓寬自己的生命,交更多朋友,嚐試更多事,但不代表你要卷入是非,卷進名利漩渦,隻要你把心態放平,自然既能體會人世之樂,也能領略物外之趣。北宋的範仲淹曾經寫過這樣一種境界,千百年後仍讓人們向往不已,在此共勉,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5.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千般雲煙皆過眼,萬念看穿是平常。
超凡脫俗,是個讓人向往的詞語,需要多少曆練,多少修為,才能達到洗盡一身煙火氣,道骨仙風,氣韻高華,讓人見之忘俗?其實,對那些胸懷豁達的人,這並不是一件難事,隻需收斂一下俗世中的心機,追求一些更加高遠的情操與境界。
民國時,弘一法師出家一事曾鬧得沸沸揚揚。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朝末期生於富貴之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名揚四海的風流才子,他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等造詣於一身,在多個領域中繼承了中華燦爛文化,用他的弟子、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的話說:“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但正當盛名如日中天,正享榮華之時,李叔同卻拋卻了一切世俗享受,到虎跑寺削發為僧了,自取法號弘一。人們以為大才子隻是一時想不開,沒想到他是真的看破紅塵,從此隻在佛門清修。
弘一法師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等,一直是出家前置辦的,補了又補,一把洋傘則用了30多年。他的居房內異常樸素,除了一桌、一櫥、一床,別無他物;他持齋甚嚴,每日早午二餐,過午不食,飯菜極其簡單。弘一法師還視錢財如糞土,對於錢財隨到隨舍,不積私財。除了幾位故舊弟子外,他極少接受其他信徒的供養。據說曾經有一次,有人贈給他一副美國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鏡。他馬上將其拍賣,賣得五百元,把錢送給泉州開元寺購買齋糧。
弘一法師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寫出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重要著作……他在宗教界聲譽日隆,一步一個腳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成為譽滿天下的大師,中國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正因為此,對於李叔同的出家,豐子愷在《我的老師李叔同》一文中所說“李先生的放棄教育與藝術而修佛法,好比出於幽穀,遷於喬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慶的。”
李叔同的出家,曾讓當時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他自己也不肯明說,有人稱讚,有人謾罵,有人惋惜。但在他看來,那些不過是過眼雲煙,他的心靈從此隻聽無量佛法,世俗的閑言閑語,再也不能侵襲他,他的心得到了真正的清靜。
遁入空門不是靜心的唯一方法,都市人隻要學會修身養性,依然能在煩擾之中體會到心內的靈台境界。修身養性,在於提高自己的涵養,修煉自己的品德,寬心,正是修身養性的法門,讓你能夠從世態炎涼中體會出人生的真味,學著不在乎,不計較。或者說,在乎的是自己的涵養,計較的是個人的品性,此外,一切都是小事,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