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一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過而播揚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得罪於鬼神者也,吾黨戒之。

◎論人情隻往薄處求說,人心隻往惡邊想,此是私而該底念頭,自家便是個小人。古人責人,每於有過中求無過。此是長厚心,盛德事。學者熟思,自有滋味。

◎古人愛人之意多,今人惡人之意多。愛人,故人易於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益易行;惡人,故人甘於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將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過;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水激逆流,火激橫發,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君子稱人之善而非譽也,折人之過而非毀也,毀其勸善而改過也。小人不然,善則忌之,過則揚之。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

◎衣冠之族,以清白遺世為本,務要恬穆省事。凡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與之相接。

◎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

◎凡權要人聲勢赫然時,我不可犯其鋒,亦不可與之狎,敬而遠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將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要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人隻是怕當局,當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隻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兩君子無爭,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爭,有容故也;爭者兩小人也。有識者奈何自處於小人?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於物,忍劇則不擾於事,忍撓則不折於勢,忍窮則不苟於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君子多思不若養誌,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遇富貴人,宜勸他寬,見聰明人宜勸他厚。

◎得失有定數,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安然則受,未必不得,自多營營耳。

◎行事常思退一步。

◎處毀譽要識有量。今之學者反有向上底,見世所譽而趨之,見世所毀而避之,隻譽我而喜,聞毀我而怒,隻是量不廣。真善真惡在我,毀譽與我分毫無幹。

◎見人耳語,不可竊聽。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議我短長,聞之未免動意,且使其人慚愧無地自容矣。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物極則反,害將及矣。

◎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他日得誌必不驕;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一旦退休必不怨。

◎靜坐自我妄為,讀書即是立德。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紛,此亦不必過為退避也,但因以為利,則市道矣。

◎定靜安慮得,此五字時時有,事事有。離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乃知蓄疑者亂真,過思者迷正應。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者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盤庚遷殷,武伐紂,三令五申,猶恐弗從。蓋恒情多隱於遠識,小人不便於己私,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

◎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存心君子,自得之體驗中耳。

◎恒言平穩二字極可玩,蓋天下之事,惟平則穩。行險亦有得的,終是不穩,故君子居易。

◎覓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他日無事於覓也,乃得之。非物有趨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於從容,而失之急遽。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處天下事,隻消得安詳二字,兵貴神速,也須從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遲緩之謂也,從容詳審,養奮發於定之中耳。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處。

◎小屈以求大伸,聖賢不為。鬆柏生來便直,士君子窮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難事,姑韜光忍恥,以圖他日貴達之時,然後直躬行通。此不但出處為兩截人,即既仕之後,又為兩截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