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物;今之學者為物,其終至於喪己。

◎為學從切實際出發,自不落空。

◎責人者必自恕。

◎德不怕難積,隻怕易累。千日之積,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一念之慈亦足作福,一言之戾亦足傷和,存心不忽微,所造自即於大。

◎疾惡太嚴,當計其所窮。或曰:太嚴便是一惡。

◎一個忍字,消了無窮禍患;一個足字,省了無限營求。

◎隻一事不存心,此一事便錯亂。

◎人有差錯,他怕你惱,便當含容;若責之不已,他知你意不可挽回,反不怕起來,有何趣味?

◎事前加慎,事後不悔。

◎止罵所以助罵,助罵所以止罵也。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

◎薦賢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人處財,一分定要十厘,便是刻;與人一事一語,定要相報,便是刻;治罪應十杖,定一杖不饒,便是刻;處親屬,道理上定要論曲直,便是刻。刻者,不留有餘之謂,過此則惡矣。或問親屬如何不論曲直?曰:“若論曲直,便與路人等耳。”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汙;避嫌無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濟務;殫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施人慎勿議,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毋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昧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行行鄙夫誌,悠悠固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罪莫大於好進,禍莫大於多言,痛莫大於不聞,過莫大於不知恥。

◎聞謗而怒者,讒之隙也;見譽而起者,佞之媒也。絕隙去媒,讒佞遠矣。

◎人之善惡形於言,發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諸心,發於慮,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貴慎獨也。

◎寧耐是處境第一法,安祥是應事第一法,退讓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若將富貴貧賤死生,置之度外,是養心第一法。

◎解仇怒箴:法生便掃,莫論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煩惱。太虛之內,無物不有。萬事從寬,其福自厚。

◎斷嗜欲箴:染性觸物,粘於飴膠。濫愛賊人,毒於戈矛。片時意適,永劫靈消。一絲未斷,塵網難超。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強,斯召辱也。自重自強,而侮辱猶是焉,其斯為無亡之災也已。

◎人有才而露,隻是淺,深則不露。方為一事,即欲人知,淺之尤者。凝重之人,德在此,福亦在此。心定氣平,而身體之安和舒泰,不待言。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無為名屍,勘破幻妄也。無為謀府,無思也。無為事任,無為也。無為知主,地知也。然須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實行不去。莊子曰:“吾以無為為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大顛曰:“眾人而不思不為,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應事接物隻是一個情字為累,若無情則無累矣在,故曰聖人無情。

◎君子貴通天下之誌,疾惡太嚴則傷公明之體。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雖不與謀,若從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處此有三道:以至誠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於其間,又其次也。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開端。

◎凡處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穩,一任間言語。

◎傷化毀俗者,雖親雖貴,必疏而遠之;清公貞修者,雖微雖賤,必親而近之。

◎善人固可親,未能知,不可急合;惡人固可疏,未能遠,不可急去。

◎小人如虎狼蛇蠍,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蠍之狀,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預防之。小人則心如虎狼,其貌騶虞,念如蛇蠍,其言鸞和,人不知其將害己而狎之,鮮弗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