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

◎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好飾者,作非之漸;偏聽者,啟爭之端。

◎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姑息必成大忍(過),麵譽必至背非。

◎甘讓君子其誌卑,不讓小人其量淺。

◎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

◎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好談己長隻是淺。

◎居心平,然後可曆世路之險。

◎才覺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法者,天討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知天地萬物於一體,則能愛矣。

◎人倫明,則禮樂興。

◎二十年來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

◎到老始知氣質駁,尋思隻是讀書粗。

◎事事順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遠之。

◎人之所學,不可為人所容,為人所容則下矣。

◎人要為善,先要明善始得。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誌。

◎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

◎以舉世皆可信者,終君子也;以舉世皆可疑者,終小人也。

◎富貴家宜勸他寬,聰明人宜勸他厚。

◎世間極占地位的,是讀書一著。然讀書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勢位上。

◎今人計較擺布人,費盡心思,卻何曾害得人?隻是自壞了心術,自損了元氣。

◎決不可存苟且心,決不可做偷薄事,決不可學輕狂態,決不可做憊懶人。

◎當至忙促時,要越加檢點;當至急迫時,要越加飭守;當至快竟時,要越加謹慎。

◎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操。

◎要與世間撐持事業,須先立定腳跟始得。

◎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不阿,是為中道。尋常不見得,能立於波流風靡之中,最為雅操。

◎聽言當以理觀。一聞在輒以為據,往往多失。

◎有惻隱之心者,必有羞惡。

◎人於平旦不寐時,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謂智矣。

◎舉世惟一真字難得。

◎凡將舉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人之精神不可無所寄。

◎為善者常受福,為利者常受禍。心安為福,心勞為禍。

◎求靜是初學收心之法,若隻在靜上用工,久之習成驕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動心,正是從人情物理是非毀譽中磨煉出來,到得無動非靜,乃真靜矣。

◎居心不淨,動輒疑人。人自無心,我徒煩擾。

◎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皆由存心不厚,識量太狹耳。能去此弊,可以進德,可以遠怨。

◎胸中隻擺脫一戀字,便十分爽淨,十分自在。人在最苦處隻是此心沾泥帶水,明是知得,不能斷割耳。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決不令為邪欲所勝,方是功夫。

◎血氣盛,則克治難。欲養心者,先治其氣。

◎聖賢成大事者,皆從戰戰兢兢之心來。

◎易搖而難定,易昏而難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則定而明。

◎君子事來而心始見,事去而心隨空。

◎人之精神有限,過用則竭。

◎每日默檢,要見這念頭自德性上發出,自氣質上發出,自習識上發出,自物欲上發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識得本來麵目,初學最要如此。

◎服金石酷烈之藥,必致損命。即坐功服氣,往往損人。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氣和平,卻疾多壽。

◎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從容,可得乎?

◎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不靜則燕居閑暇,亦憧憧亦靡寧。靜在心,不在境。

◎人之精神,貴藏而用之,苟炫於外,鮮有不敗者。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習靜,寡能者可以節勞。

◎一國有一國之氣,一家有一家之氣,一身有一身之氣。元氣者,生氣也。能養生氣,則日趨於盛矣。

◎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

◎凡仁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則計較多,而出納吝矣;私心生則好惡偏,則輕重乖發。

◎去其不善而勉進於善,是謂之善學。

◎為己之學,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為人之學,徇人至於喪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學而廢者,不若不學而廢者。學而廢者恃學而有驕,驕必辱;不學而廢者愧己而自卑,卑則全。勇多於人謂之暴,才多於人謂之妖。

◎學者能高眾也,毋以勝人;行標俗也,毋以繩人。免矣。

◎學貴有常,又貴日新。日新若異於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造詣不盡者,天下之人品;讀不盡者,天下之書。

◎省事是清心之法,讀書是省事之法。

◎讀經要就情事參理道,讀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智從學問聰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強為,強為之智便成愚詐。

◎人皆可以至聖人,而君子之學則必至於聖人而後已。不至於聖人而後已者,皆自棄也。孝其所以當孝,弟其所當以弟,自是而推之,則亦聖人而已矣。

◎學莫貴於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

◎自其外者學之而得於內者謂之明,自其內者得之而兼於外者謂之誠,誠與明一也。

◎聞見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則知之非也,今之所謂博聞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聞見。

◎學者有益,須是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