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日軍的如意算盤打得劈裏啪啦直響的時候,一個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在入城的騎兵堆裏響起,震碎了日軍的美夢。
幾個騎兵一瞬間就被巨大的爆炸炸成了碎片,後麵進來的是一個小隊長,他深知必須要用最快的速度通過缺口,因為“亮打暗”一直是戰場上很忌諱的情況。
所謂“亮打暗”就是我在明處,敵人在暗處,這種情況是極其危險的,現在的日軍就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城外的火焰把日軍騎兵照得畢露無疑,而漆黑一片的城裏,卻不知道藏著多少清軍。
就在這個,黑暗一個大包袱向著那個日軍小隊長飛來,他一愣神的功夫,那個包袱已經落在了他的懷裏,緊接著,雷鳴一般的爆炸聲在他的懷中響起,強烈的閃光讓他的眼前一片漆黑,他的視網膜上的視覺細胞無法適應巨大的光亮,一瞬間喪失了感知光線的能力,那個閃光也是他這一生中最後看到的東西。
巨大的衝擊波一瞬間撕碎了他的胸骨和脊椎,他生命中最後聽到的聲音就會是他骨骼脆斷的聲響。
如果那道閃光沒有摧毀他的視網膜的話,他就能借著閃光看見殺死他的人,那就是在距離缺口一百多米的黑暗裏的幾個清軍士兵,他們正在擺弄一個大桶。
他們有條不紊地把一些小的炸藥包放進一個大桶裏,這個大桶是用鐵皮做成的。他們在地上挖了一個坑,鐵皮桶的一半坐在坑裏,一半露在外麵,桶口對準缺口的方向。
幾個清軍士兵把小炸藥包放好之後,把一個巨大的炸藥包放進了桶裏,細看的話就會發現那個炸藥包是用牛皮蒙的,外麵用鐵絲緊緊地纏住,隨後清軍士兵從桶身後部的一個洞裏塞進了一條導火索,然後將它點燃,導火索很快燃盡,裏麵的小炸藥包爆炸,把大炸藥包推出桶口,在小炸藥爆炸的時候,大炸藥包的導火索隨即被引燃了,大炸藥包落到日軍裏爆炸。
這個東西不用說,自然是林遠的傑作,在林遠所知的曆史裏,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飛雷炮,這個東西在淮海戰役中大發神威。
林遠想到了日軍可能會炸壞城牆,然後從缺口進攻,於是他就想到了這種武器,這種武器構造十分簡單,隻需要一個大鐵桶和若幹炸藥就足夠了,所以能大規模製造,而且威力巨大,攜帶起來也不算麻煩,用馬一馱就好了。
不過這種武器的缺點也是極其明顯的--射程太近,能把炸藥包拋多遠,取決於用於拋射的炸藥的數量,這些炸藥不能放得太多,否則桶身受不了,所以距離也就是在100米多,這個距離,正是步槍發揮威力的距離,所以在戰場上,敵人不會讓這個武器有使用的機會。
可是林遠還是堅持造了這樣一批武器,因為他判斷日軍想要炸城牆一定會在晚上,晚上的時候,在100米的距離上步兵是很難看清目標的,所以一但日軍炸開城牆,進入城中,攜帶這種武器的清軍就會飛速趕到,利用這種武器大量殺傷敵人。
幾個炸藥包下來,日軍便不敢進城了,這時,林遠又下了一個驚人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