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下的命令就是:“吳元愷的騎兵部隊從缺口和西門同時出擊,攻擊秋山好古的騎兵部隊。”
於是吳元愷的騎兵部隊分兵兩路,一路有一百多人,從缺口出擊,另一路九百多人從西門出擊,攻擊秋山好古的騎兵。
吳元愷的騎兵在城中處於居中策應的位置,這個位置,距離各處城牆的距離都差不多,所以隻用了不到十分鍾就到達了缺口,這段時間裏,城外的日軍騎兵正處在進退維穀的狀態。
秋山好古在第一師團裏是出了名的謹慎小心,他不知道清軍使出了什麼詭異的武器,那巨大的爆炸聲他從來沒聽見過,能產生如此爆炸的炮彈,恐怕要很大口徑的火炮才能發射得出來,清軍真的有這樣的武器嗎?
可是秋山好古又不願下令撤退,就這麼僵持在了那裏,指揮官都舉棋不定,下麵的士兵們就更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們雖然不是炮兵,可是也知道那巨大爆炸的威力,他們甚至已經開始想象城中即將推出一大堆噩夢中的重炮,向他們轟擊。
十分鍾很快過去了,清軍的騎兵到達缺口的時候,已經有清軍士兵在缺口的斜坡上架上了木板,清軍的騎兵衝上了木板,從缺口殺出了城。
清軍的騎兵使用的是短管的毛瑟1871年式步槍,這種槍還有一個名字--馬槍,它縮短了槍管,使之更適合於騎兵使用。
第一個衝出來的清兵士兵向著日軍的騎兵群開了槍,他根本就沒有瞄準,因為日軍堆積在缺口附近,所以這幾槍還是打中了幾個日軍士兵,日軍最前麵的騎兵離著缺口不到五十米,這樣的距離,一眨眼的工夫,清軍的士兵就衝到了他眼前。
那個清軍士兵把槍往背上一甩,從馬鞍橋上摘下了狼牙棒,眼睛都沒眨就衝進了日軍的陣營。
狼牙棒上並沒有狼牙一樣的尖刺,如果棒子上安裝上尖利的刺,一來加工工藝太複雜,不利於大規模生產,二來上麵的尖刺也容易刺傷馬匹,最重要的是:這些尖刺可能會卡在敵人的骨頭上,那在戰場上就不妙了。
所以狼牙棒上的刺隻不過是凸起的鐵疙瘩,這樣的武器完全依靠揮舞起來的動能殺傷敵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打別人,別人也在打你,所以這狼牙棒砸在對手身上的時候,對於使用者的手臂也是不小的考驗。
所以清軍的狼牙棒上加裝了一個手套一樣的東西,清兵把手伸進去,那個手套就像是一把鎖一樣把手和狼牙棒連在一起,有經驗的士兵可以在狼牙棒擊打在對手身上的瞬間鬆開手,這樣能減輕振動,而那個手套就能防止這一瞬間武器的掉落。
隨著自動武器射速的提高,騎兵在這個時代已經是夕陽兵種了,也隻有清廷還抱著“騎射乃國之根本,不可偏廢”的信條,來發展騎兵的武器。
真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今天這場暗夜的混戰中,清軍的冷兵器在不知不覺中,優勢占盡!
那個騎兵右臂一掄,狼牙棒掛著風聲,砸向了最前麵的那個日軍士兵,那個日軍士兵看到一個騎兵從火光裏衝出來,還以為是自己人呢,等看出是敵人,狼牙棒也到了眼前了,他本能地抬起手中的步槍一擋,“哢嚓”一聲,那杆步槍被砸成兩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