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城個體戶(2 / 3)

“人的風采主要表現在一頭一腳,頭尤其重要。”鄭四娃喜歡研究,他燙發的原則是“顧客滿意,不滿意不收錢”。什麼太太小姐發式、螺旋式、波絲頭……他學,但不全用,邊做邊研究,一切按顧客的要求辦,這樣倒創造出不少新發式,你看那街上流行的一潮一潮的新發式:一個比一個摩登的女郎,有幾個沒有到鄭四娃那兒去燙過發?

對於未來,鄭四娃充滿了信心,他說:“千變萬變,人要理發不會變,我有技術不會變,女娃兒追求美要燙發不會變;無論什麼時候,我都可以憑本事活下去,有本事就是永遠的‘鐵飯碗’。”這便是一個個體戶心中的未來。

譚平和她的星月咖啡廳

“一彎新月掛在碧藍的天空,今夜星光燦爛。”抬頭看看星月咖啡廳門上的牌子,你便會自然而然地走入這種意境之中。

譚平出生在一個偏僻的鄉村,生活的貧困,家境的不幸,造就了她從小自強不息,獨立自主的性格。她特別喜歡日本電影《阿信》,阿信吃苦耐勞、奮發向上的精神深深影響著譚平幼小的心靈。去年,二十七歲的譚平毅然作出停薪留職的決定。從此,合川絲廠工藝室少了一名技術員,合陽城多了一家卡拉OK咖啡廳。

“借款,租房子,辦執照,整天四處奔波,連春節都是在公共汽車上度過的。這才多少懂了點‘個體戶’這個概念的含義。”譚平回憶說,“開業的頭一天晚上,等我們把屋子整修完畢,已經筯疲力盡了。這時已是深夜一點多鍾,忽然一聲春雷驚天動地,接著嘩啦啦下起了傾盆大雨。望著裝飾一新的歌廳和昏暗迷離的燈光,想起四個多月來為此勞累奔波和其間經曆的酸甜苦辣,想到一種新的生活就要開始,我怎麼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終於伏在沙發上放聲痛哭起來,一哭就不可收拾,直哭得天昏地暗,迷茫中感覺到我的哭聲和著一陣一陣的春雷消失在遙遠的地方。當我搖搖晃晃站起來的時候,忽然想喝酒,便咕咚咕咚地喝,然後迷迷糊糊倒在沙發上一醉到天亮……”

這些日子,人們經常看見譚平騎一輛車,早出晚歸。譚平還告訴我,等以後有了錢,她一定要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

一個生意紅火的修理個體戶

和他心中的理想

我們在“施二修理店”不到半小時,就有十幾輛摩托先後停在店裏要求修理,於是施二娃隻好一邊修理摩托,一邊接受我們的采訪。

施二娃名叫施隆漢,二十一歲,憨厚,樸實,不善言語,讀書時貪玩好耍,常常於上課時間跑到山上去捉蟈蟈,成績名列全班倒數第一,升學無望,考工不行,於是他的父親施玉剛便叫他去學了這個技術。

沒想到施二娃還真有這方麵的天賦,一看就會,一摸就靈,處處得心應手,不多久,施二娃在合陽城修摩托就出了名。他修車快,修得又好,收費低,像調試、小維修等,一般不收錢,漸漸地,顧客越來越多,生意越做越火紅。

談到錢,施二娃說:“人不能沒有錢,但也不能隻有錢,搞錢不是我的最終目的,我的理想是當兵,穿一身綠軍裝,過一種清苦而充實的軍營生活;一旦有機會,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這個別人認為‘油水’很重的職業的。”

施二娃,我們相信,這身綠軍裝終將會穿在你身上的。

從農村來的個體戶

改革開放繁榮了城市經濟,也活躍了農村經濟,從農村走向城市當個體戶的,首先是那些“不安分”的年輕人,據統計,我縣有這種個體戶8232戶,9248人。這支隊伍浩浩蕩蕩,以它特有的勤勞和吃苦精神,活躍在合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