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的東方之行(2 / 3)

在學生中,也按照他們出生的地區分成各個團體,稱為“學館”。每個“學館”都有自己的宿舍、食堂、小教堂以及舍監和導師。這種“學館”,後來發展成為“學院”,它的名稱一直沿用到現代。每天清晨,學生們到教堂做完彌撒,就去教室上課。學習的方式,主要是聽講、記筆記。教材大都是古代傳下來的一些名著。教師一邊讀,一邊解釋,不允許學生懷疑它,也極少實驗。即使是醫學教學,也幾乎不采取活體解剖的必要實驗,因為中世紀時是絕對禁止做人體解剖的。某些解剖學的知識,還是從阿拉伯的醫書上引用來的。

最使教師、學生感興趣的,是參加辯論會。要想獲取學位的學生,都必須經過公開的答辯。在平時,巴黎大學也經常組織辯論會。這種辯論會主要是本校教師參加,有時還邀請其他大學的教師來參與。有一次,英國牛津大學出身的一位碩士,來巴黎大學參加辯論會。他聽取了200條反對的意見,竟能全部當場記住,並且立即依次加以反駁。在辯論中氣氛非常熱烈,有時雙方情緒十分激動,甚至互相扭打起來。

天主教會十分嫉恨不受它管轄的巴黎大學,千方百計運用宗教權力來控製它,並迫害那些違背基督教教義的教師。到13世紀中葉,巴黎大學已經完全被教會所操縱。學校中許多具有自由思想的教師,不是遭到殘酷的迫害,就是被教會下令驅逐出去,學校裏的神學課程,都交給了天主教的教士講解。他們所論證的命題,大都是從聖經中引來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識;他們完全輕視經驗,崇奉教會權威,壓製自由思想。這就是所謂“經院哲學”。

除了巴黎大學以外,歐洲最古老的大學還有意大利的波倫亞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西班牙的薩拉曼加大學等等。這些大學都是在12世紀到14世紀創立的。到15世紀末,歐洲已有40多所大學了。

中世紀大學的產生,是世界曆史上的一件大事。這是從黑暗愚昧的中世紀走出的重要一步。大學誕生以後,成為社會的思想和技術中心,為社會走向科學和民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直到現在,大學仍然發揮著社會思想庫和科技發展中心的作用。

近現代西方文化的源頭

近現代西方各國文化,有一種內在的一致性,這就是它們都是在古希臘羅馬文化和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換句話說,近現代西方文化,其源有二:一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它代表了理性主義;一是基督教文化,它代表了信仰主義。在此基礎上,經過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才發展成為近現代西方文化。

文藝複興

文藝複興是喚醒黑暗之中的歐洲人的偉大運動,它對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轉變的過程中,文藝複興運動既是中世紀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結束中世紀的文化變革。它使歐洲人從黑暗和愚昧中解放出來,帶著新的觀念和新的行為進入新的時代。史學界一般把文藝複興看成中世紀與近代曆史的分界線。

一般來講,文藝複興運動是以14世紀、15世紀和16世紀為曆史界限,並以意大利為其發源地。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長期陷入混亂之中,民族大遷徙使得整個歐洲文明的地理範圍得到了擴張,但也使整個社會發生了一次空前的大動蕩,對古代的千年文明進行了一次巨大的破壞,因而造成了歐洲社會近千年的相對愚昧時期,社會處於黑暗之中。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的生產非常落後,古羅馬時期發達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被一掃而光,代之而起的是極端信奉上帝的基督教哲學,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都被教堂的陰影所籠罩,失去了理性和自由。然而,經過近千年變遷,歐洲的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特別是在原來羅馬帝國的中心意大利,商業城市首先大批興起,形成許多城市共和國,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等等。這些城市中出現了初期的城市資產者階級,如大商人、工廠主和銀行家。他們首先從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為了更有效地發展經濟、對外競爭和作戰,建立起了比較寬鬆的共和製統治機構,有利於產生新的思想和衝破傳統思想的束縛。

但是,脆弱的新生力量並不敢以獨創的招牌出現。在他們的政治統治下,為了維護新型製度,甚至有意網羅和培養了一些有文化有技藝的當世突出人物,為他們服務和歌功頌德,形成了為新政治和經濟服務的新文化。這種情況在歐洲的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而也出現了傑出的文化先驅,並且在他們的影響下出現了各個方麵的傑出人物,他們共同構成了文藝複興運動的代表人物。

在當時,以意大利為中心產生了一大批傑出人物,如文藝複興的先驅但丁,詩聖彼得拉克,人文主義作家薄伽丘,建築家布魯涅列斯奇,藝術家米開朗琪羅,繪畫大師拉斐爾,曆史學家馬基雅維利,多才奇人達·芬奇,天文學家哥白尼、布魯諾和伽利略,美好社會的設計者康帕內拉和莫爾,實驗科學的奠基者培根,戲劇作家莎士比亞,哲學家笛卡兒和斯賓諾莎,文學家塞萬提斯和拉伯雷,世界共同法律的創立者格勞秀斯,血液循環的發現者哈維等等。為了既不觸犯基督教的教規和戒律,也容易被人接受,他們並不直接反對基督教,文人以複興古代文化為口號掀起新的文化運動,科學家則打破傳統的認識和戒律,建立新的理論和科學。

同任何新事物一樣,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必須選擇恰當的途徑和使出渾身的力量,他們的貢獻和傑作為後來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文藝複興運動的主流是在意大利,一般把文藝複興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的文藝複興大約是在14世紀到15世紀中葉。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有但丁·阿利格裏(1265—1321年)和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年)。但丁的代表作《神曲》通過描寫作者在夢中由羅馬詩人維吉爾及戀人碧雅特麗思引導遊地獄、煉獄和天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表達的人可以經過艱苦曆程達到希望境界的願望,同時也暗喻著現實社會的各種現象。書中作者給他反對的教皇在地獄中留了個位置。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談》則是通過他人之口講述了100個故事,通過諷刺和寫實的手法描述了教會神職人員的虛偽和淫蕩,提倡人的享受和自由。

意大利後期文藝複興主要代表人物是藝術家達·芬奇(1452—1519年)、米開朗琪羅(1475—1564年)和拉斐爾(1483—1520年),這三個人的作品代表著文藝複興的最高藝術水平。達·芬奇的繪畫代表作品是《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作者在《最後的晚餐》中形象地刻畫出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的情景,當耶穌對他的十二個門徒說“你們當中有人出賣了我”時,眾門徒表現出各自的內心反應,畫中突出了各個人物在那一特殊環境中的瞬間表現:懷疑、驚訝、感慨、憤慨或表白,惟妙惟肖,在畫法和用色上達到極高水平。《蒙娜麗莎》是作者以一個銀行家的妻子為模特,描繪出一個表情豐富的少婦的典型形象,其微笑的動態含義成為後來人多方猜測的不解之謎。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代表作品是《大衛像》和《摩西像》,塑造出頑強有力的人物形象。米開朗琪羅的壁畫代表作品《創世記》和《末日審判》,雖然以《聖經》故事為題材,卻帶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拉斐爾除了畫有很多聖母像之外,其代表作品是梵蒂岡宮壁畫《雅典學院》,壁畫中帶有表彰性地生動地再現了眾多的古代希臘哲學家的偉大形象。

表現當時意大利各國紛爭社會現實的作品是政治理論家馬基雅維利(1469—1572年)的《君主論》,書中認為結束亞平寧半島內爭不已、外患重重的辦法是建立統一的意大利國家,擺脫教會的束縛,實行強有力的君主統治。君主為了能夠有效地統治可以不擇手段,比獅子更凶猛,比狐狸更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