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的東方之行(3 / 3)

歐洲其他地區也出現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荷蘭有伊拉斯莫(1467—1536年)的《愚人頌》,書中以愚昧的說教諷刺了封建社會末期上層社會的各種愚昧現象,主要是嘲笑教皇及其以下各級教職人員;在英國有莫爾的《烏托邦》,書中結合當時的羊吃人的社會現象,通過一個航海家的海外見聞,設計了一個美好合理的社會及其社會製度,沒有私有和剝削,按需分配。英國的大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年)寫了許多反映人間百態的劇作;法國作家拉伯雷(1493—1553年)的《巨人傳》,樹立了一個新時代的人物形象——身體健康,學問淵博,理性極強;西班牙塞萬提斯(1547—1616年)的《堂吉訶德》,描述了一個遊俠騎士坎坷的經曆,反映了西班牙社會貴族的專橫、殘暴、虛偽。

文藝複興運動的核心是人文主義。這一時期的作品反映出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他們以人為中心,人至高無上,反對基督教以神為中心;提倡知識和理性,反對愚昧和盲目崇拜,探索自然,享受當世,欣賞藝術。正是文藝複興運動使歐洲人解放了思想,大膽探險、大膽探索、大膽創造,使歐洲社會走出愚昧的時代,站在世界發展的前列。

文藝複興是歐洲從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時期,一場偉大的反封建、反教會神權的思想解放運動,代表歐洲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最初發展階段,是“人類從來沒有經曆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其光彩奪目的成果影響深遠。文藝複興的意義不僅在於天才輩出,燦若群星,出現大量富有價值的各類著作,更因為它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價值觀念,改變了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它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喚醒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從而在精神方麵為資本主義勝利開辟了道路。

但丁的生前與死後

但丁是中世紀早期文藝複興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長詩《神曲》無情地批判了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表達了對人類智慧和理想的追求,使人們看到了新思想文化的一縷曙光。

但丁1265年出生於佛羅倫薩一個沒落貴族家庭。青年時期,他積極參加佛羅倫薩的政治活動,並於1300年當選為佛羅倫薩六大執政官之一。1301年,但丁因政治鬥爭失敗遭到流放。1304年,但丁意識到返回家園的希望已不存在,於是決心著書立說,從事文學創作。晚年的但丁,拒絕了佛羅倫薩統治者對他實行特赦的侮辱性條件,定居於古城拉文納。在拉文納的統治者基獨·諾勿羅的精心安排下,但丁與妻子兒女終於團聚。在拉文納,但丁生活安定,絕大部分精力用於《神曲》的創作。

幾百年以後,佛羅倫薩終於想起了自己的偉大詩人,想把但丁的遺骸遷回去,市政府甚至在聖克羅斯教堂中修築了一座高大的墓塚。但遷葬一事遭到了拉文納人民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但丁是屬於他們的,是他們的光榮。拉文納人民毫不客氣地譏諷佛羅倫薩人:“詩人活著的時候,你們拒之門外;詩人死了,你們卻要迎回他的遺骨!”因此,詩人的遺骨至今仍沒有回到佛羅倫薩——他那既熱愛又痛恨的故鄉。

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對世界政治、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信徒。伊斯蘭教義認為,四海之內的信徒皆是兄弟,這就使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伊斯蘭教徒共同的精神領袖,就是該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於公元570年出生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他的身世非常可憐,父親在他出生前兩個月就去世了,母親在他6歲時也撒手離去。穆罕默德由祖父收養。他8歲時,祖父也病故了,他隻好又轉到伯父家中。因為伯父家很窮,就讓他放羊來養活自己。25歲那年,穆罕默德外出經商,遇到了一個40多歲的寡婦。那寡婦很富有,她見穆罕默德聰明能幹,就嫁給了他。

生活日漸安穩的穆罕默德,並沒有沉浸在這種生活中。在當時的阿拉伯半島,由於信仰的神各種各樣,各個部落為了讓別人信奉自己的神,便經常進行戰爭。連年的戰亂,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穆罕默德看見周圍越來越多的人破產,流離失所,內心非常難受。他索性隱居到郊外的一個山洞裏,苦思冥想,希望能找到一個解脫的辦法。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穆罕默德的額頭漸漸地爬上了皺紋。他一坐就是十幾天,有時甚至一個多月。

終於有一天,穆罕默德悟出了得道之路。於是,他自稱是真主的使者,信徒的先知,從而創立了信仰一神的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開始了傳教,他號召大家如親兄弟一樣團結起來,信奉真主安拉。

由於當時阿拉伯半島處在一片混亂之中,所以穆罕默德的言論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這引起了麥加貴族們的擔心和恐懼。於是,他們想方設法來謀害穆罕默德。公元622年的一個深夜,住在麥加城的穆罕默德忽然聽到窗外傳來一陣嘈雜聲,借著月光,穆罕默德坐起來,朝外看了幾眼,發現外麵正有一群人,手裏舉著火把,朝這邊擁來。

原來,這是麥加的貴族召集了五百多人來捉拿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立即從床上跳了下來,一把拽起睡在身旁的信徒來到郊外的一個山洞裏,從而獲救。三天後,兩人確認追殺者走了,才敢露頭。他們步行12天,最後到達雅特裏布。這段步行後來被稱為“徒誌”,這一年被定為伊斯蘭教的紀元。雅特裏布則被改稱麥地那,成為伊斯蘭教的“先知之城”。穆罕默德又開始了在麥地那的傳道,並且受到了熱烈歡迎。很快,穆罕默德掌握了麥地那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大權。他借此組建了一支穆斯林大軍,與麥加的貴族們展開了戰鬥。他利用傳教的方式,不停地招集軍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

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發出向麥加進軍的號召,並親自率領1萬名穆斯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圍住了麥加城。這下麥加的貴族們慌了,城裏隻有少數士兵,且大多數是老弱病殘。他們根本不是穆罕默德的對手,隻好投降。

穆罕默德並沒以兵戎相見,而是采取寬容的態度。雙方各讓了一步。麥加的貴族承認穆罕默德是他們的宗教領袖,而穆罕默德也承認麥加城內克爾白廟中的隕石是伊斯蘭教的聖物。雙方達成協議後,穆罕默德帶領穆斯林進入麥加城。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他帶領全部穆斯林騎著駱駝繞著“聖寺”走了7圈,並立即把“聖寺”作為伊斯蘭教的朝拜中心。

此後,穆罕默德更加致力於傳播伊斯蘭教。由於他以身作則,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而且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所以受到了信徒們的尊敬。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在麥加與世長辭。後來他的信徒把導師的言論和陸續頒布的經文,編為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古蘭經》一問世,便成為穆斯林生活中的最高準則和伊斯蘭國家立法的最高依據,成了一切信仰和法律的源泉。在阿拉伯曆史、文學和文化史上,《古蘭經》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穆罕默德的繼承者率領阿拉伯人東征西討,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地。到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最後形成,並成為當時的世界強國。阿拉伯統治者同時在被統治地區推動伊斯蘭教的傳播,規定皈依伊斯蘭教的人被認為是兄弟,不皈依者不僅也要接受統治,並且還要上繳人頭稅,從而使被征服地區的人紛紛接受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