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的東方之行(1 / 3)

馬可·波羅的東方之行

在中國元朝的時候,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到東方旅行,並來到中國。後來他把沿途的見聞寫成《馬可·波羅遊記》,描繪東方的神奇和富庶,引起了西方人對東方的無限向往。

1254年,馬可·波羅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個商人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商,曾到過元大都(今天的北京)並朝見過忽必烈。忽必烈托他們帶回了一封寫給羅馬教皇的信。他們回到威尼斯以後,小馬可就天天纏著他們,要他們講在東方旅行時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讓小馬可感到非常興奮,於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跟著父親和叔叔到中國去一趟不可。

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他的願望實現了。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複信和禮品,帶著他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裏趕到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在這裏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了。可這時一行人卻遭逢到了意外。他們在一個小鎮上買東西,掏錢的時候被強盜看見了,這夥強盜乘他們晚上睡熟時抓住了他們,把他們分別關押起來。半夜裏,馬可·波羅和父親逃了出來。當他們找來救兵時,強盜早已經跑了,除了叔叔,別的旅伴都不見了。馬可·波羅隨同父親和叔叔來到霍爾木茲,等了兩個月,也沒等到去中國的船隻,隻好改走陸路。

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絕大多數人都會望而卻步。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穿越荒涼恐怖的波斯沙漠,翻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和饑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與猛獸的侵襲,終於進入中國的西域境內。這裏的一切立刻就把馬可·波羅吸引住了:喀什美麗繁華,和田玉石精美,處處都是香氣撲鼻的果園。三個人繼續向東,穿過塔克拉瑪幹沙漠,來到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他們經玉門關見到了萬裏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到達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了,他們離開祖國後,竟然過去了4個寒暑!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呈上了教皇的回信和禮物,然後向其介紹了馬可·波羅。忽必烈一見到這個聰明的年輕人,就喜歡上了他。他專門請馬可·波羅一行進入宮內講述沿途的見聞,並把他們帶回了大都,留他們在元朝當官任職。

馬可·波羅憑借著自己的聰明,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大汗命他去巡視各地,他借機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看到中國如此遼闊與富有,他不禁激動不已。他先後到過今天的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作為使臣他還曾拜訪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回到大都後,又詳細地向忽必烈進行彙報。

很快,17個年頭過去了,馬可·波羅開始想家了。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父子三人受忽必烈委托,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去波斯完婚。他們趁機向皇帝提出回國的請求。忽必烈欣然應允,要他們在完成使命後,轉路回國。

1295年末,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24載的親人身邊。他們從中國回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威尼斯,他們的見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從中國帶回的無數奇珍異寶,一夜之間使他們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爆發戰爭。按照當時的法律,為支持戰爭,每個威尼斯富人必須出錢造軍艦。馬可·波羅主持建造了一艘戰艦,命名為“東方號”,並且親自擔任艦長,出海迎敵。在亞得裏亞海的一次海戰中,馬可·波羅和他的“東方號”不幸被俘。熱那亞總督在戰俘名單中發現了馬可·波羅的名字。

“這個馬可·波羅是不是那個去過中國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得到證實後,他就命部下務必好好優待這位旅行家,並常常請馬可·波羅給他講述東方見聞。

總督抓到馬可·波羅,如獲至寶,拒絕馬可家族的一切營救條件,揚言要關他20年。在這種情況下,馬可·波羅決定在獄中將他的東方見聞記錄下來。由他口述,與他同囚一室的著名作家魯思梯謙筆錄,他們開始了著名遊記《馬可·波羅遊記》的創作。

4年後,熱那亞總督釋放了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的馬可,整理在魯思梯謙幫助下完成的東方見聞書稿,編纂成書。此書在威尼斯引起轟動,人們爭相傳抄、閱讀這本珍貴、奇妙的書——《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遊記》有極強的欣賞價值,比如馬可·波羅對沿途風土人情和物產的描述,以及對他所經曆的無數次生死考驗和傳奇遇險的生動描繪,還有他在中國17年任職生涯的回顧,都是人們聞所未聞的。

在書中,他盛讚了中國的繁盛昌明,介紹了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此書還為地理學家提供了豐富翔實的地理知識。早期歐洲的“世界地圖”,就是根據這本遊記繪製出來的,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馬可·波羅遊記》的記錄真實而又生動,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好書。而它的作者馬可·波羅也因為這本書和他的經曆而名垂青史。

中世紀的大學

在中世紀初期,西歐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後。普通老百姓通常是不識字的,就是貴族大臣們也都很無知。政府文告、外交書信都是用拉丁文寫的,這種文字當時隻有少數教士才能掌握。文化教育全被教會所壟斷。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日益繁榮,城市中逐漸出現了學校。這些學校,就是後來中世紀大學的基礎。

西方現代大學多是從中世紀大學發展而來的。最初的大學不是由教育部門批準建立,而是自發形成的。中古初期,教會、修道院學校掌握著教育,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中世紀的世俗大學是市民階級的產物,它們在城市與行會組織獲得發展的條件下形成。

“大學”一詞來源於拉丁文“Universitas”,指綜合性的研究場所,或指有權決定學校事務的學生或教師會(聯合會)。就是說,教師和學生為保障自己的權益,組織一種特殊的行會,負責訓練教師,準許教師授課頒發文憑。

在西歐古老的大學中,最著名而又典型的,要數法國的巴黎大學了。早在12世紀前半期,巴黎大學就開始形成。1200年,國王腓力二世頒發詔書,批準了這個大學製定的法規,於是巴黎大學正式誕生。這裏很快成為歐洲各地前來求學學生的集中地。據說有個時期,巴黎大學的學生達5萬人之多。大學吸引著這麼多青年,是因為他們結業後,總是被歸入神職人員一類,可以享受許多特權:不受國家約束,不用納稅,隻在教會法庭上受審等。巴黎大學和西方其他大學一樣,一律使用拉丁語進行教學,所以它能接納歐洲各國通曉拉丁語的學生。

巴黎大學是學生和教師聯合組成的。此外,為它服務的人,如書販、信差、藥商、抄寫人甚至旅店老板等,都算是大學的成員。教師們按照他們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能教某種學科的能力,分別結合成不同的團體。現代大學中的“係”,就是從拉丁語的“才能”這個詞轉化而來的;而從中選出的“首席”或“執事”,就是後來所稱的“係主任”。

當時全校共設有4個學科:文藝、醫學、法律和神學。文藝學科屬於普通科,學習“七藝”:語法(包括拉丁語和文學)、辯證法(即邏輯學)、修辭(包括散文、詩的習作和法律知識)、幾何(包括地理和自然曆史)、算術、音樂,以及天文學(包括物理學和化學)。這個學科的人數最多,修完後可以得到學士學位。其他3個學科是高級科,隻有普通科畢業的學生才能升入,修完後可以獲得碩士學位。取得了學位後,才有在大學當教師的資格。不過能取得學位的人並不多:獲學士學位的不過1/3,而獲碩士學位的僅占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