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亨利和理查三世的軍隊在博斯沃思村展開決戰。理查三世的隊伍雖然人數占優,達萬人之多,但內部離心離德,戰鬥力大打折扣。戰鬥剛剛開始,理查三世左翼部隊就拒絕參戰,隔岸觀火,右翼部隊更是在斯坦利爵士的帶領下公開倒戈。遭此突然打擊,理查三世怒發衝冠,理智盡失,他一邊憤怒地高喊:“叛徒!叛徒!”一邊發瘋似的率領扈從直撲亨利·都鐸的帥旗。正當理查三世砍倒對方旗手,迫近亨利時,反戈一擊的斯坦利爵士率領騎兵及時趕到,插入雙方主帥之間。理查三世不願就此撤離,結果當場血染戰袍,一命嗚呼。一直戴在理查三世頭上的王冠滾落到荊棘叢中,亨利的一名部下將它撿起,恭恭敬敬地替主人戴上,戰場上頓時響起一片歡呼聲。
博斯沃思戰役落下了玫瑰戰爭的帷幕,對於參戰雙方來說,這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真正勝利者的戰爭。因為無論是約克家族,還是蘭開斯特家族,都死傷慘重,元氣大傷,他們所代表的封建割據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力量在英國政壇上呼風喚雨了,代之而起的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所謂新貴族,是指那些資產階級化的中、小貴族,他們使用雇傭勞動,從事資本主義性質的農、牧業生產,與依賴地租生活的舊貴族有本質的區別。新貴族的成長、壯大,對英格蘭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英格蘭曆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博斯沃思戰役後,理查三世的勢力土崩瓦解,倫敦隨即向勝利者敞開大門。亨利入主王宮後要辦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撿”來的王冠合法化。深諳謀略之道的亨利十分清楚,戰場上的捷報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他決定避開繁文縟節,速戰速決。10月30日,隆重的加冕典禮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亨利如願以償地登上英國的王位,史稱亨利七世。亨利的即位,標誌著約克王朝的結束,都鐸王朝的開始。
11月7日,亨利七世召集執政以後的第一次議會,麵對既成事實和咄咄逼人的新君,議會隻能通過決議,承認亨利七世及其子嗣的合法繼承權。從此亨利七世了卻了一樁心事,開始“心安理得”地治理英格蘭。
1486年1月,亨利七世與伊麗莎白結婚,這又是一場沒有感情基礎的政治婚姻。對於亨利七世來說,無非是要尋找一個化解兩大家族宿怨的最佳切入點;伊麗莎白則顯得幾分無奈加隨意,聖上“眷戀”,豈能不從?然而他們的婚後生活卻十分美滿幸福,伉儷情深,令同時代的人羨慕不已。與大多數王後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伊麗莎白從不過問朝政,一心一意做個賢妻良母,所以口碑甚好。1486年年底,他們的長子問世。亨利七世顯得興奮異常,他不僅為其取名亞瑟,希望他能像英國曆史上同名的偉大君王一樣有所作為,而且還視之為都鐸王朝穩定繁榮的基礎,因為他身上兼有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的血統。其後他們的次子亨利和長女瑪格麗特先後墜地,不幸的是在生次女瑪格麗特時,伊麗莎白因難產去世,亨利七世悲痛欲絕,從此沒有再婚。
英國走向強盛
屬於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家族聯姻,結束了兩大家族的紛爭,開創了都鐸王朝時代,使英國走上繁榮的道路。玫瑰戰爭是英國專製政體確立之前的最後一次封建戰爭。英國由於這場戰爭,消滅了上層貴族並且統一起來了。
亨利七世在位期間,解散貴族私人武裝,設立王室法庭懲治不馴服的大貴族;推行重產主義政策,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
徒有虛名的神聖羅馬帝國
在中世紀,德意誌和意大利的曆史緊密相關。與英法兩國不同,德意兩國不是走向統一,而是深深陷入了分裂割據之中。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歐洲十字走廊的位置,造就了它們分分合合的辛酸曆史。當歐洲各國借由民族意識覺醒的春風而紛紛建立集權國家的時候,它們依然是各國縱橫捭闔的利益鬥獸場。
查理帝國分裂後,“法蘭克”這個名稱就此留給西法蘭克人專用,以後叫成“法蘭西”。東法蘭克王國大致包括今天的德國、荷蘭、瑞士和奧地利,這些地區當時地理上稱日耳曼,中文將其譯為德意誌,故德意誌王國就是日耳曼王國。
911年,德意誌的加洛林王朝統治告終。919年撒克遜公爵被選為王,開始了德國的撒克遜王朝(919—1024年)。奧托一世(936—973年)時,德意誌強盛起來,由於他幫助教皇平定內亂,962年被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被認為是查理曼的“羅馬皇帝”的合法繼承人。從此德國在中世紀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其地域也包括意大利北部。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時名義上也是西歐國家所有封建主的最高君主,其他封建主至大也不過是國王。皇帝的稱號看起來確實崇高偉大,然而它為帝國及其皇帝帶來的不是榮耀,而是麻煩。麻煩來自同教會和教皇的爭執,來自同意大利和羅馬的爭執,也來自同帝國內外王公諸侯的爭執。
8世紀、9世紀以來,教會逐漸形成了一種“世界帝國與世界宗教”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基督教和羅馬帝國都具有世界性,兩者是重合的。羅馬教皇作為上帝的代理人,管理世人的靈魂,羅馬皇帝作為上帝的代理人,管理塵世事務,而其主要職責是保衛教會。皇帝對這一理論自然不能接受。於是伴隨著理論之爭的便是一係列政治軍事衝突。
11世紀的形勢有利於教會而不利於皇帝。德意誌封建化的完成增強了離心主義的勢力,教會則因克呂尼運動而得到加強。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提出了皇帝之於教皇,猶如月光之於日光的理論,指出皇帝必須依賴於教皇。70年代發生的主教授職權之爭是教皇與皇帝之間的第一次尖銳衝突。格列高利七世利用強大的諸侯反皇帝勢力,並憑借自己手中的絕對權力,迫使亨利四世接受卡諾莎的屈辱。這場鬥爭一直延續到下一個世紀初,到1122年雙方的繼承者締結了《沃姆斯宗教協定》才告結束。皇帝不但把從來都屬於自己的主教授職權丟掉一半,在其他方麵損失也甚多。在此期間發生的十字軍東征的領導權,本來應當屬於作為基督教世界捍衛者的皇帝所有,但卻被教皇拔了頭籌。皇帝的臣屬,包括德意誌的封建主和意大利的城市,都從教皇身上看到了抵製皇帝的力量。到13世紀初教皇英諾森三世在位時,教會和教皇的勢力極盛,皇帝隻能甘拜下風了。
不過,皇帝自認為其承襲羅馬帝國傳統,堅持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舉行加冕禮。他還垂涎意大利城市的富庶,更希望把持羅馬借以控製教皇。因此羅馬成為許多皇帝登位以後首先要前往的目標,同時也就成為他們喪師铩羽的陷阱。
從奧托一世當政起的三個世紀中,幾乎每一位皇帝都親自統兵直趨羅馬。其中,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的紅胡子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曾六次攻侵意大利,前後達30年。他雖然獲得加冕,但卻是得不償失:皇帝因幹預教皇選舉而與後者結下仇恨;軍隊的暴行激起意大利城市的敵視,他們不再依附於皇帝;皇帝長期出征域外,無暇顧及國內,諸侯乘機擴充實力,日益壯大。例如在十字軍東征過程中,德國一些封建諸侯就組建了條頓騎士團,向易北河以東和維斯瓦河下遊的西斯拉夫人地區擴張,1158年在波羅的海沿岸建立了第一個德意誌城市呂貝克,之後又相繼侵占了勃蘭登堡、西裏西亞等地,建立了麥克倫堡、勃蘭登堡侯國(1244年建柏林城)。從13世紀初到80年代,騎士團又侵占了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立沃尼亞和普魯士。這樣,由於曆任皇帝都把帝國政策的重點放在意大利,而把對東方的政策交給東部邊區的伯爵負責,其結果是分散了統治德國的力量,最終受製於德國各大諸侯。
到了紅胡子腓特烈的孫子腓特烈二世(1212—1250年)時期,德國的分裂割據狀態就基本確立了。腓特烈二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意大利南部,連德國話都不會說。他對德國大封建諸侯作了許多至關緊要的讓步,把關稅權、開辦集市權、鑄幣權都劃入大封建主的權力之內,使大封建主變成了各邦諸侯,形成合法的獨立國家。
1254—1273年,德國曆史上出現了沒有皇帝的大空位時期。此後,德國諸侯在每次選舉皇帝時,總是力圖選舉勢力較小而不損害他們獨立的君主,因此在以後一段時間,皇位總是由不同王朝的諸侯前後接替。這些出身“可憐家族”的皇帝上台後都致力於奪地、聯姻,以擴大家業,而每一家族上台都要對大諸侯讓步。當然,皇位又成為在位家族擴張領土的手段,後來逐漸形成三個家族對皇位的爭奪: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四次上台),波希米亞的盧森堡家族(兩次上台),巴伐利亞的魏特爾斯巴赫家族(一次上台)。這些爭奪一直延續到14世紀上半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