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女貞德
英法戰爭打了幾十年,法國節節敗退,國土四分五裂,大半江山淪落於英軍和與英軍勾結的勃艮第公爵手中,王位繼承人查理王子僅僅控製著一小部分國土。同時,英國侵略軍還在步步逼近,法國處於亡國的邊緣,形勢十分危急。
這個時候,一個普通的農家少女貞德改變了法國的命運。
貞德出生於1421年,據說她12歲那年,有一天夢見天使告訴她:“我對法蘭西王國表示深切的同情,你是上帝的女兒,應該離開家鄉去援助祖國。”在那個充滿宗教狂熱、迷信天使顯靈的年代,貞德深信夢中天使的話,她決心響應上帝的召喚。1429年春天,不滿17歲的貞德女扮男裝,辭別親人,離開了熟悉的故鄉,踏上了拯救法蘭西的艱難曆程。
經曆了種種危險後,貞德終於抵達了查理王子的駐地——希農城堡。她直接來到宮中,要求覲見王子。
查理是一個意誌薄弱、生性多疑而又軟弱、迷信的年輕人。當貞德身穿黑色的胸衣、褲子和長襪,寬鬆的灰黑色上衣,頭戴黑色帽子,一身男裝,闊步走到他麵前時,他卻指著身旁一位朝臣說:“他才是王子。”但貞德毫不懷疑地說:“尊貴的王子,神靈有眼,你就是我要尋找的國王。”接著,她把自己曾經做過的夢講給王子聽,堅信是上帝派她來輔佐王子,並引導他走向勝利,解放全法蘭西王國的。
貞德的話使屢遭挫折的查理大受鼓舞。於是,他任命貞德擔任部隊總司令,援救被英軍圍困的重鎮奧爾良。奧爾良是法國的南大門,如果被攻占的話,整個法國將會迅速淪喪。就在奧爾良快被攻克的時候,貞德率領援軍趕到了!
5月7日清晨,貞德率軍向英軍控製的主要據點——托烈魯要塞及其他地方發起全麵攻擊。轟鳴的炮聲震撼著大地,成千上萬手執劍、矛的法國騎士、士兵、市民義勇軍,在一馬當先、揮動著繡有王室百合花軍旗的貞德的指揮下,衝向敵營。
英軍眼看就要失敗了,這時又有5000名士兵趕來增援。雙方展開了拉鋸戰,法軍進展緩慢。夜幕臨近,貞德毅然下馬跳進護城河中,將雲梯靠上城牆,奮勇攀援。
英軍箭如雨下,貞德的肩膀和脖子不幸中箭,摔倒在河中,被一位騎士救起來。貞德醒來後,竟用力把箭頭從身體裏拔出來,裹好傷口,重返戰場。她一麵揮動百合花旗,一麵高呼:“勝利是我們的,衝進去!”她再次衝在了前麵,戰士們都很感動,也緊隨她勇猛衝鋒,登上了城堡。英軍的抵抗崩潰了,紛紛四散逃跑,奧爾良得救了!人民傾城出動,歡迎這位年僅17歲、創造了奇跡的女英雄,親切地稱貞德為“我們的奧爾良姑娘”。
戰役結束後,貞德率軍一路勢如破竹,直趨萊姆,她的威名已使敵人聞風喪膽,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抵達萊姆時,城中的英軍早已逃之夭夭,市民們打開城門,用鮮花和歡呼聲迎接她。在萊姆大教堂,按照法國王室的傳統,大主教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是為查理七世。
此時的貞德已經變成了“天使”,人們到處都在歌頌她,稱她是“聖人”。國王賜給她大量財帛和“貴族”稱號,她都拒絕接受,決心繼續完成解放法國的事業。
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影響的擴大,他們害怕人民比害怕英國人還厲害,便蓄意謀害貞德。
1430年春,法國勃艮第的貴族和英軍勾結,圍困了巴黎東北的貢比涅,貞德奉命前去援救。5月23日清晨,貞德帶領少數部隊主動出擊英軍,由於寡不敵眾,被迫向康邊城撤退。當她指揮軍隊剛要進城的時候,城門“砰”的一聲緊緊關閉,接著吊橋懸起,退路被切斷,貞德被捕。最後,貞德被勃艮第人以1萬法郎的價格賣給了英國。
英國人深知貞德在法國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為避免報複,把她交給了盧昂主教。
1431年5月24日,貞德因“屢教不改的異端”、“巫女”、“違反教規穿戴男裝”等所謂的“罪名”被判處火刑,帶往廣場。在那裏,年輕的姑娘被綁在了一根高高的火刑柱上,她以輕蔑的目光瞥了一眼看台上的主教們和英軍,高聲說:“我堅信侵略者統統都要被趕出法國!”
殘忍的劊子手點燃了木柴,火焰騰然升起,吞沒了貞德。法蘭西失去了自己最親愛的女兒!那年她才19歲。
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義憤,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7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複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複基恩。
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百年戰爭至此結束。
民族英雄貞德
貞德生活的法國,經受多年戰亂,國庫枯竭,士氣消沉,人民麻木,國王和貴族昏庸自私。貞德振臂一呼,力挽狂瀾,拯救了法國,振奮了民族精神。貞德的生命雖然短暫,卻是悲壯、神聖而絢爛的。直到今天,恐怕還沒有人能以如此年輕的生命,成就這番偉大的使命。
聖女貞德生活在一個野蠻、凶惡、腐敗的時代,她本人與那個時代的對照,猶如白晝之於黑夜。法國政府把每年的5月30日,即貞德遇難的日子定為“貞德節”。
亨利七世:開創都鐸王朝
英王亨利七世,本名亨利·都鐸(1457—1509年),是都鐸王朝的開創者,說句實在話,他的運氣很好,頭上的王冠可以說是“撿”來的。
這事要從玫瑰戰爭說起。英法百年戰爭的硝煙剛剛散去,英國的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為了爭奪王位,又開始了一場長達30年的戰爭。因為英國古老的貴族世家都有自己的族徽,上麵繪有每一家族特有的象征物,如猛獸、武器、花卉、城堡等。約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蘭開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紅玫瑰。人們就把這兩家之間為爭奪王位發生的戰爭稱為“紅白玫瑰戰爭”。
1455—1485年間,英格蘭廣袤的原野上狼煙滾滾、殺伐不休。站在蘭開斯特家族一方的是政治上稱霸一方、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北部封建主集團,支持約克家族的是對王室不滿的經濟比較發達的南部封建主集團、新貴族和城市市民。
這是一場殘酷的內戰,交戰雙方都以殺戮為快事。一時間交戰地區狼奔豕突,刀光劍影。1460年12月,第一場大規模的戰鬥在英格蘭北部的威克菲爾德展開,約克派慘遭失敗,主將理查公爵戰死,上千名士兵倒在血泊之中。還有許多被俘的貴族,按慣例他們可以用贖金換取自由,但這次卻難逃厄運,一概被砍頭。理查的頭顱甚至被掛到了城門上示眾,頭上還戴著一頂紙糊的王冠。如此的羞辱激起約克家族的仇恨。第二年,理查之子愛德華自稱英王愛德華四世,率軍在陶頓戰役中獲勝,開始了約克王朝的統治。
可是約克家族並沒有珍惜這得之不易的王位。愛德華四世一死,他的也叫理查的弟弟便發動政變,廢黜愛德華四世之子愛德華五世,自稱理查三世。約克家族陷於內訌。擁戴愛德華四世後裔為王的人,便去投靠蘭開斯特家族。兩個家族就此又打了起來。
1485年8月,最後的時刻來臨了。誰也沒想到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竟是一位外姓人。此人就是亨利·都鐸,他本是蘭開斯特家族的遠親,當玫瑰戰爭打得正烈之時,他一直流落法國,與權力無緣,他的處境有點像中國春秋時期流亡國外的公子重耳。
對於亨利來說,早年的顛沛流離和艱辛憂患就像一本生動的教科書,使他很早就領悟了權勢的真諦,因此即使在最困難的日子裏他也沒有消沉失望,而是利用一切手段和機會來網羅人才、組織軍隊,以待時機成熟時放手一搏。1471年,亨利六世和威爾士親王愛德華雙雙喪命,亨利遂成為蘭開斯特家族的領袖,許多蘭開斯特貴族和擁護者紛紛渡海東來,聚集在他的周圍。1483年6月,理查三世篡位,約克貴族內訌加劇。同年聖誕節,亨利乘機在法國的雷恩大教堂鄭重宣布,一旦登上英國王位,他將立即娶愛德華四世的女繼承人伊麗莎白公主為妻。此舉乍一看實在是有點荒唐,不問女方同意與否,就一相情願地論談起婚嫁來,但從政治策略上看,這無疑是極其高明的一步棋。此言一出,很快就使自己贏得了許多約克派人士的支持,勢力大增。
1485年夏天,英格蘭政壇風雨飄搖,理查三世日益不得人心,幾為孤家寡人。亨利審時度勢,決定利用這一時機主動出擊,8月1日他在法王查理八世(1483—1498年)的幫助下,率軍橫渡英吉利海峽,8月7日登陸威爾士南部的米爾福德港。亨利的到來,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他們視之為威爾士的英雄,即使是理查三世的行政軍事長官裏斯也立即決定支持亨利,由此引發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幕。由於裏斯曾發誓效忠於理查三世,保證不讓任何叛逆者進入威爾士,“除非他們從我的肚子上走過去”,這就使他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他既不想破壞自己的誓言,又不願違背民意。為此有人建議他幹脆直接躺在亨利·都鐸麵前,讓亨利·都鐸從他身上邁過去,可能是考慮到此舉有傷大雅,裏斯不予采納。最後還是他自己巧妙地想出一個兩全其美、又不失體麵的辦法,即親自站到亨利·都鐸進軍途中必經的一座橋下,聽憑亨利·都鐸及其部下從橋上通過。不管後人稱之為狡猾也好,機智也罷,這實際上都是民心向背的反映,所以亨利的部隊在挺進英格蘭途中,很快就從2000人發展到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