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和活動來看,主要是下層人民追求平等自由的社會運動。他們反對羅馬統治,不信奉羅馬舊神,不崇拜皇帝,而遭到了殘酷鎮壓。公元64年,尼祿皇帝對基督教徒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迫害,殺死了許多基督徒。到公元3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各地的起義風起雲湧,連綿不斷。羅馬政府對基督徒的迫害愈演愈烈,禁止教徒舉行禮拜,沒收他們的財產,屠殺傳道者。然而政治迫害並未能阻擋基督教的迅速發展。

從公元2世紀後半期起,由於基督教的迅速傳播,城鄉中等階層的有產居民(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富裕農民等)和其他有產者也紛紛入教。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因遭受奴隸製危機的損害而感到惶恐無望,而且這時基督教已從公社轉向成立教會,整個羅馬,約有5%的人入了教,教會的力量使人們對它產生了精神上的依賴。各地的教會便利了商人、手工業者的營業活動。有產者加入教會,改變了早期基督教的社會成分,從而使基督教的思想和組織也隨之改變。他們向教會捐獻財物,加上比較有文化教養,因而在教會內影響較大,並逐步取得了領導地位。同時,早期基督教那種平等博愛、同舟共濟、敵視富人、反對羅馬的精神也漸趨消失,而勸人馴服、愛仇如己、希冀來世的教義,則被提到主要地位,甚至宣揚既要服從善良的主人,也要服從嚴厲的主人,“把王國給國王,把天國給上帝”等主張。因此,到2世紀下半葉,基督教經過演變,其主導勢力已是富有者和奴隸主。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帶領一支隊伍從高盧前往都靈去對抗爭奪羅馬王位的對手。傳說,他在天空看到了一個發光的十字架,上麵刻著希臘文:ENTOUTOINIKA(以此贏得勝利)。第二天,他宣布接受基督教,並很快贏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接著,他繼續向東進發,占領了拜占庭——後來便命名為君士坦丁堡,這座城市很快取代羅馬成為新的政治中心。公元392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國教,基督教由原先被壓迫民眾的宗教,終於完成了與帝國政權的結合。

基督教對西方社會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無論是在建築藝術、文學、道德、政治和法律等方麵,還是在科學及社會生活等方麵,莫不如此。尤其是近代以來,這種影響趨勢不僅沒減弱,反而加強,並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入侵,基督教在世界範圍內都得到了傳播。

基督教對西方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提倡寬容和仁愛,慰藉人的靈魂,勸導人們遵守秩序。它關心文化事業和人類的福祉,比如,現代的醫院和大學其實都起源於中世紀的教會。基督新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把人類社會帶入一個新紀元。

但是也應看到基督教曾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比如宗教戰爭的殺戮,十字軍東侵的罪惡,中世紀時教會對人的壓迫和束縛。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基督教的影響仍是非常大的。我們如果想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不可不了解基督教。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淵源

猶太教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東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生的。約在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之囚”時期,猶太教才逐漸形成統一的教義。波斯滅新巴比倫王國後,猶太人才得以回到他們的故土巴勒斯坦。

猶太教崇拜單一的主神Adonai,是希伯來人內部的民族宗教,不過它吸收了巴比倫宗教中的單一神觀念,神以七天創造世界和大洪水的傳說;吸收了埃及宗教中關於複活和最後審判的理論;吸收了當時波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中天使和魔鬼的觀念,逐漸形成猶太教的理論基礎。猶太教認為《塔木德》是僅次於《聖經》的典籍。

猶太教隻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並不多,但猶太教派生出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因此在宗教界有很大的影響。

基督教原來隻是猶太教的一個支派,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使徒保羅仍然在巴勒斯坦宣揚耶穌的理論,幾乎遭到和耶穌同樣的下場,隻是由於保羅是出生於小亞細亞的羅馬公民,所以幸免於處死被遣返回羅馬。他因此得出一個結論:與其在猶太人中間傳道,不如在外民族中間傳道。正由於他在羅馬帝國中間的各民族中傳道,基督教才得以變成一個世界性的大宗教。

猶太人國家在公元79年被羅馬帝國摧毀後,一部分猶太人流落到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人混居,他們的宗教影響了阿拉伯人,猶太教的教義又認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來自同一祖先,所以後來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時,采納了大部分猶太教的教義和傳說。

現在全世界信仰猶太教的人並不多,隻局限於猶太人,但每一部介紹宗教的書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猶太教,主要是因為其影響巨大。

中古部分

封建社會與基督教的千年

中古時代,亦稱中世紀,一般以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起始,止於地理大發現,這是封建製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但20世紀的史學家們卻終結了這一說法。在很多曆史學家的筆下,讀者看到了中世紀的光明與活力。

中世紀分為早期(公元500—1000年)、中期(公元1000—1300年)、晚期(公元1300—1500年)三階段。在第一階段,羅馬皈依基督教之後,古典文化與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相融合,促成了歐洲的誕生。查理曼大帝一度雄霸西歐。第二階段是中世紀的鼎盛時期,經濟起飛,城市興起,政治文教發達,三百年間精彩迭出。第三階段兩百年,教廷分裂,英法百年征戰,哀鴻遍野,疫病流行,一片頹敗之勢。而瘟疫過後,歐洲文化重又煥發生機,宗教革新,文藝複興,科學革命,“理性時代”的近代歐洲呼之欲出。

中古時代東西方曆史的發展表現了一定的差異。西方中世紀封建割據嚴重,基本上沒有形成龐大的帝國;東方則不然,專製帝國一直在國家形式中居於主導地位。

中古時代,宗教文化圈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基督教在歐洲、北非建立了穩固的統治後,又通過東羅馬帝國進一步向東北擴展,將俄羅斯的廣大地區納入統治範圍。

佛教文化圈在亞洲各國的統治得到了確立和鞏固。在這些國家,它不僅獲得了眾多的僧員,而且獲得了廣大民眾的信仰和政府的支持。

伊斯蘭教的興起雖晚,但發展很快。隨著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和帝國的形成,它迅速控製了中亞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並囊括了北非諸國和西班牙,形成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的伊斯蘭教文化圈。

與這些文化圈並存的還有東亞儒家文化圈,主要包括中國、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部分小國。不僅如此,此時的文化圈開始互相滲透融合。比如中國就是儒、道、佛、景(基督教)多種宗教的彙集地。

這裏,我們不得不把史表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將包括西方,那裏的衰落更為急劇並且更為徹底,然而在那裏,更改的光芒卻會重新出現而永不熄滅;第二部分是東方,那種衰落對她來說來得更為緩慢,長期以來也更不全麵,但她至今還看不到理性可以照亮她並打碎她的枷鎖的那個時刻。

——孔多賽

歐洲人想象力的最初勃發,詩歌和文學的最初嚐試,歐洲在其脫離野蠻狀態後最初嚐到的智能方麵的享受,所有這些都是在封建社會的庇蔭下、在它的翅翼下,在封建城堡內部產生出來的。這種人性的發展需要心靈和生活的搏動,還需要有閑暇時間以及在普通人的辛苦、悲慘、粗陋而艱難的生活中難逢的千百種條件。在法國、在英國、在德國,對歐洲最初的文學的回憶、最初的才智的享受是與封建時代聯係著的。

——郝伯特·喬治·威爾斯

文藝複興重新燃起了對古代世界的興趣,它為什麼在意大利開始了以後,要過了一個世紀才蔓延到歐洲其他地方?對於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不過有兩個明顯的因素很突出。一個因素是,古人曆史有許多是在意大利這塊土地上演出的……另一個因素是,意大利城市由於商業擴張的結果而得到特別迅猛的發展。

——馬克·布洛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