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之主”查士丁尼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攻滅,而東羅馬帝國依然存在。東羅馬帝國建都拜占庭(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後人又稱之為拜占庭帝國,其實他們自己是不這麼稱呼的。拜占庭的版圖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疆域雖說比羅馬帝國的極盛時小了許多,但依然橫跨歐、亞、非三大洲,也更加緊湊、便於治理了。
在古代歐洲人的觀念中,隻有一個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分裂後,大一統的帝國雖已不再是現實,但仍是統治者的最高理想。拜占庭帝國自然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自居,以複辟舊羅馬帝國為己任。在西羅馬滅亡後逃到君士坦丁堡的一些羅馬元老,也企圖借拜占庭的力量恢複故土。基督教會則希望消除不同教派,統一基督教世界,所以同樣積極支持收複西部的活動。查士丁尼的活動就集中體現了上述這些要求。
查士丁尼,像許多平民出身的羅馬皇帝一樣,一生充滿了傳奇。他大大擴展了羅馬國土,但他恢複昔日羅馬帝國的全盛之願仍不能說成功,真正讓他名垂千古的,是那部《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出生於南斯拉夫一個農民家庭,後來隨著他的叔父查士丁走上羅馬的仕途,在戰場上經受血與火的考驗。後來,查士丁靠卓越的戰功被擁立為東羅馬皇帝,由於沒有後嗣,就將查士丁尼培養為繼承人。527年查士丁尼正式登上了最高寶座。
當時的羅馬帝國,已不是屋大維、圖拉真、君士坦丁等人統治下的那個將地中海當成內湖的牛氣衝天的大帝國。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476年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所滅,而查士丁尼治下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也麵臨多方麵的危機。查士丁尼終其一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渴望恢複昔日羅馬帝國的全盛局麵,並將正統的基督教教義傳播到這個帝國的每一寸土地。在他執政早期,他為此勤政到不知疲倦,被形容為一個喜歡與黑夜為伴的惡魔。
查士丁尼雖成長於軍旅中,但其性格中優柔寡斷的一麵仍時而顯露出來,他一生中最危難的關頭是532年的“尼卡起義”。賽車會一向是拜占庭的一大盛事,查士丁尼也出席了大會,但這一天群眾對賽車的狂熱突然演變成對專製、貪汙和苛稅的強烈不滿,並圍攻皇宮。在皇後狄奧多拉的鼓動下,躲在皇宮中的查士丁尼重新鼓起了勇氣,依靠貝利撒留的雇傭軍血腥鎮壓了起義,屠殺了3萬多人。
從533年開始,查士丁尼終於開始實踐他恢複舊日羅馬帝國的夢想了,並在這條路上走了22年之久。貝利撒留率1.6萬軍隊從海路進攻北非的汪達爾王國,勢如破竹,當年就攻下了其首都迦太基城,534年完全滅了這個曇花一現的國家。535年,貝利撒留的兵鋒指向了昔日羅馬的心髒——意大利,由南到北進攻占據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並在536年底攻克羅馬,540年攻克東哥特首都拉文那。但哥特人剽悍頑強的特性並未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湮沒,他們在新國王托提拉的領導下發起了反攻,並一度圍困羅馬城達一年多。經過長期艱苦的拉鋸戰,拜占庭帝國終於在552年塔地那大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並由大將納爾西斯在554年最後滅掉了東哥特王國。同年,查士丁尼還利用西哥特王國的內訌,出兵占領了今西班牙的沿海地區。在這些征服戰爭中,查士丁尼充分暴露了他作為一個“善變的朋友,不變的敵人”的狡詐一麵,拜占庭帝國外交上靈活多變的特征,也許正是源於查士丁尼。
但查士丁尼終究沒有完成羅馬帝國的舊業,不僅是因為高盧、不列顛、西班牙的大部等地並未進入他的版圖中,還因為他竭力要在舊地恢複羅馬的舊製,如大奴隸主所有製等,而遭到強烈反抗,引起局勢混亂,最後不得不以妥協而告終。
貝利撒留為查士丁尼打下了大好河山,最後卻因功高震主而遭到查士丁尼的猜忌迫害,最後被弄瞎眼睛並淪落為乞丐,曆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悲劇以此為最烈矣。一個窮兵黷武的君王除了要有若幹良將之外,還需要若幹善於斂財的幹臣,以應付龐大的支出,而約翰·卡帕多西亞顯然充當了這一“光榮”的角色,他以善於搜刮民財而著名。
還有一個人物也為查士丁尼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那就是他的皇後——狄奧多拉。狄奧多拉曾做過妓女和演員,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邂逅了查士丁尼,成為他的“另一半”。她以自己豐富的閱曆而具有的機智和果決彌補了查士丁尼的優柔寡斷,並參與到查士丁尼的法律編製工作中。查士丁尼的功業中有多少來自於她,已無法估量。
查士丁尼在人類文明史上作出的最大貢獻,則莫過於《羅馬民法大全》了。查士丁尼為何會對編撰法典有如此高的熱情,這已無從考證,不過他對於青史留名,對於恢複舊日羅馬雄風的熱心肯定是原因之一。查士丁尼即位第二年,就成立了《羅馬法編撰委員會》,由著名法學家特裏波尼亞領導,通過對400多年來羅馬曆代元老院的決議和皇帝的詔令進行編輯,終成《查士丁尼法典》。後來,把曆代解釋法律的著作整理成《學說彙編》,又編成《法理概要》作為學生學習法律的教材。565年,又將查士丁尼時代的法令編輯成《查士丁尼法典》的《新律》,以上四部被後人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自始至終關注和過問編撰委員會的工作,有時親自參與討論並裁決分歧。他被後人稱為“法律之父”是當之無愧的。這些法典總的來說,創新不多,主要作用是彙集和編輯。
查士丁尼時代另一項偉大的創造是屹立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晚年的查士丁尼,作為神學家的一麵更多地顯露出來,逐漸厭倦政事,沉迷於在宮廷中過著僧侶般的生活,同主教們談論基督教義的細微差別,津津有味,直至深夜而不歇。565年,查士丁尼去世,據說君士坦丁堡的百姓一片歡騰。當然,曆史公正的裁判還是給了查士丁尼很高的評價。
查士丁尼對內實行暴政,對外實行軍事擴張,他的政治理想似乎在腥風血雨中變成了現實。但曠日持久的殘酷戰爭不僅使意大利更加殘破不堪,處於奄奄一息的境地,也使拜占庭國庫空虛、民窮財盡。因此查士丁尼已很難維持這個龐大的帝國。他在西部占領區倒行逆施,要求歸還原羅馬奴隸主的土地,強迫奴隸和隸農歸順原主,企圖靠法令複辟已經滅亡了的奴隸製。但法令並不能使奴隸製複活,相反,由於查士丁尼長期窮兵黷武,致使軍隊勢力大減,瀕於瓦解,占領的西部陸續丟失。
關於查士丁尼和狄奧多拉皇後,著名史學家普羅科比有詳細的記載。普羅科比寫了《戰記》和《建築》兩部書為查士丁尼歌功頌德,卻又留下了一部《秘史》揭露查士丁尼宮廷的黑暗。查士丁尼因此成為形象最為豐滿的帝王之一。
拜占庭所處的巴爾幹是一個東西文化碰撞的地帶,四麵都有強敵。在帝國的西邊,它與日耳曼人不斷打仗,意大利多次得而複失;在東邊,從7世紀時,斯拉夫人占據了巴爾幹,帝國僅能控製地中海沿海地區及一些島嶼。阿拉伯國家興起後,又從拜占庭手中奪去了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北非,帝國走向崩潰。7世紀中葉以後,拜占庭已不再是一個“帝國”,而變成了一個僅占據小亞細亞和巴爾幹部分地區的君主國。更不幸的是,十字軍東征時,它又被同樣信奉基督教的“兄弟”洗劫了一番。但帝國勉力維持,仍存在了很長時間。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1461年,東羅馬帝國全部領土被土耳其人征服,拜占庭最終滅亡。
狄奧多拉皇後
狄奧多拉(500—548年)是馴熊師的女兒,在當上皇後之前,她當過演員,做過妓女,至少有一個私生子。在她20歲時遇到了當時還是王儲的查士丁尼,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關於她的緋聞,普羅柯比在《秘史》中用整整一章進行講述。其實,拋開普羅柯比的成見,我們得承認她是一個非常卓越的女性。
狄奧多拉長期幕後聽政,對查士丁尼影響非常大。532年尼卡暴動時,優柔寡斷的查士丁尼準備逃跑,狄奧多拉比丈夫更為英勇,她說,與其逃亡苟活,不如英勇戰死。她準備好了壽衣,堅守君士坦丁堡,最終與丈夫一起平息了暴亂。
拜占庭的遺產
一說起拜占庭帝國,很多人覺得它很衰弱,處於異族人的四麵夾擊之下,磕磕絆絆地過日子,頗有點像中國的南宋。其實它的文化還是可圈可點的。
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軍事上已經與古羅馬大相徑庭了,在羅馬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之後,西羅馬繼承了古羅馬的步兵方陣的戰鬥方式,而東羅馬則開始嚐試著以重騎兵代替步兵作為戰鬥主力。
對中世紀的西歐人來說,拜占庭人隻算他們的鄰居。雖說都信仰基督教,但如果說他們是“兄弟姐妹”的關係,西歐人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不能容忍。在麵對東方共同的敵人穆斯林時,他們有時是盟友,但十字軍東征時也順手牽羊地洗劫了拜占庭一番。
回顧曆史,拜占庭顯然在各個領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一,它起到了保護盾的作用,使盾牌後麵的西方能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文明。這一點的全部意義,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後變得非常清楚;土耳其人僅在半個世紀內便抵達歐洲的中心,包圍了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