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老板不會從天而降(1 / 2)

人非生而知之,當然也就不會有天生的老板。經常有人喜歡說“我天生不是一塊老板的料。”其實,“天生”的東西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老板都是通過後天努力培養出來的。

就像《國際歌》中所唱的那樣: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情商勝過智商

凡是有“天生不是老板的料”這種潛意識的人,一旦失業,他們寧願閑蕩在家也不會想到去個人創業,白白喪失了發家致富的好機會。

哲學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做老板也是一樣。創業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許多因素,靠求神拜佛不行,靠瞎子算命不行,迷信財商高低之類的也不行。

據美國公布的一份權威調查報告顯示,近20年來美國政界和商界的成功人士平均智商僅在中等,而情商卻很高。

《英才》雜誌推出的“十大性情老板”——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中國計算機世界出版服務公司總裁石懷成、甲骨文CEO拉裏·埃利森、思科總裁錢伯斯、東方集團總裁張宏偉、紅桃K總裁謝聖明、TCL集團副總裁吳士宏、金山軟件總經理雷軍、長城寬帶總經理楊宇航、實華開總裁曾強——就證明了性格的力量為什麼會成為事業發展的原動力。

這些成功創業者的故事表明,最深厚的影響力來自於他們自身思想的表達力和說服力。

這也就是我們看到有些企業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有些企業的員工為什麼那麼喜歡他們的老板、有些老板為什麼放蕩不羈和囂張獨裁卻照樣能迷倒一大批人的原因,其中就存在著一個人格魅力的問題。

老板的麵孔都長得什麼樣呢?既然不是天生的,那麼我們首先來考察一下最初進入創業階段的創業者都是哪些人就不無意義。

最初創業的創業者類型

曆史的經驗值得重視。考察已經成功的企業家,他們最初進入創業階段時的身份不外乎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政治家和具有宏觀經濟管理才能的人才

這些人大都具有在管理學院讀書的經曆,非常善於研究中國的宏觀政治經濟形勢。

這些人在政府機關和研究院呆上幾年後,逐漸看清了國家在市場開放過程中量變引起質變的發展軌跡,於是縱身一躍投入商海,悠然自在地搞起了實業,成為真正的個人老板。

看看我們的周圍,這樣的人為數不少,上麵的遊憲生就是其中之一。有人稱他們是“高台跳水”,實際上他們的從政經曆使他們具備了過人的眼光,而這種眼光也是一種“生產力”,非常有利於取得創業成功。

第二種是技術專家,也就是具有一技之長的人才

他們依靠自己的本事本來也有飯吃,但是由於所處的環境不理想,或者想更好地發展自己的長處,因而便幹脆把自己的技術長處投向市場。

這種人一旦投入商海很容易獲得成功,因為他們的技術本來就是一種無形資產。雖然他們可能不處於研究院所,但是他們與市場結合得“天衣無縫”,他們的技術雖然不一定是最先進的,卻是最實用的,因而具有最強的市場潛力。

第三種是職業經理人,包括在大企業獨當一麵的部門經理

職業經理人在我國的曆史還很短,他們雖然不能稱為企業的所有者,但是他們對工作極其投入、“視為己出。”

民營企業在解決資金問題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具有職業經理人基本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有了這樣的人才,企業的發展就少了許多後顧之憂。

同樣的道理,如果這些職業經理人自己出來搞企業,同樣會搞得很好。當然,這時候他就不是職業經理人身份了。

第四種是一開始就從商場上摸爬滾打起家的,逐漸從小老板做到大老板

這種老板起家的過程,非常受製於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個人素質。

中國的民營企業平均壽命隻有五六年,“壽命不長”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老板沒有想到、不敢用勝過自己的、獨當一麵的人才。在企業發展思路上,看不到比常人高明的地方。

第五種是半路出家的後來者,例如目前的失業工人

他們本來沒有自己做老板的人生規劃,隻是由於某種外來因素而被迫自己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