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涯規劃的前提條件是,自己擁有對自己命運的決定權。目前我國實行的市場經濟,就在這方麵給人們提供了良好保證。
這方麵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福建省信息產業廳廳長遊憲生的創業案例。
廳長任上辭職創業
2000年11月,遊憲生在福建省信息產業廳廳長任上主動辭職,開始從事個人創業,一時間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遊憲生30歲就開始擔任福建省地質勘察總公司總經理,其後又擔任龍岩市副市長、市長、福建省電子工業廳廳長。雖然崗位多變,但他基本上從事或分管與經濟相關的工作。
還在擔任電子工業廳廳長期間,遊憲生就想,自己還僅僅隻有40多歲,正是幹一番事業的時候,於是萌生了做實業的念頭,希望能到國有企業去施展才能。
可是相關部門堅持認為,一個廳長去管一個企業是“大材小用”,所以他的這一個人願望遲遲無法實現。
2000年春天,在新一輪省政府機構改革中,遊憲生高票當選為新成立的信息產業廳廳長。他覺得,要創一番自己的事業再也不能這樣拖下去了。
於是,上任後不久他即提出辭職請求,理由是為了更便於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時也為了解除太多“不必要”的束縛。
戴著有色眼鏡的人馬上就會聯想到:“是不是遊憲生撈了一票就走?”了解遊憲生的人知道,他不是這種貪官汙吏。
不僅如此,辭職時遊憲生甚至還負債累累——女兒在上海讀初中,為了方便家人照顧,他在上海買了一套價值26萬元的住房。包括銀行按揭貸款和借款在內,這時候他的家庭負債將近30萬元。
良好的社會形象受益非淺
辭職10多天後,遊憲生放棄了另一家企業120萬元年薪的邀請,正式出任上市公司——ST中福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年薪20萬元。
可是,由於在經營理念上存在衝突,遊憲生在ST中福呆了不到半年就離開了,然後與兩位朋友一起籌資150萬元,成立了一家名叫海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民營企業,遊憲生在其中占股30%,擔任董事長、總經理。
遊憲生坦言道,下海以後自己問心無愧,既沒有拿過政府項目,也沒有做過政府工程,都是自己去找的民營企業。尤其是該公司主要做外貿出口,所以打交道的基本上是跨國公司。
如果一定說遊憲生原來的身份給他創業帶來了什麼好處的話,那就是他良好的社會形象給做生意帶來了更多便利。
例如,福建省審計廳有一個酒樓,原來租給一家個體戶,沒想到半年後這位個體戶卷款逃走了。無奈之下該酒樓隻好重新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