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老板不會從天而降(2 / 2)

限於某些條件的限製,他們往往從最基本的行業做起,經過模仿、革新、創造這樣一個奮鬥過程,同樣有可能取得巨大成功。

他們的創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本身是否具備良好的經營素質和人際脈絡。

第六種是學生創業,包括大學生創業,也包括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中學生創業

這些人中存在著這樣兩個誤區:一部分人認為讀了書就具備了知識,就可以幹一番大事業,就可以“無往而不勝”了;另一部分人則相反,因為自己讀書不多無法創大業,就隻能做些“小生意。”

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讀書確實可以學到一些過去的“知識”,但不一定就能學到“智慧。”在當今社會裏,要做一個成功的老板僅僅讀書是不夠的。

這不但是因為書本上的知識容量有限,更在於知識天天在更新。“今天”出來的新經驗、新知識,在書本上是看不到的,隻能從實踐中加以學習。如果拒絕接受每天發生的新東西,就無法使自己大智大慧。

可以這樣說,沒有一個真正的老板是讀書讀出來的。

老板臉上蕩漾著智慧法則

不管你屬於以上哪種類型,成功的老板臉上都寫滿了“智慧法則。”

智慧法則要求創業必須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創業者如果時時處處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他的成就必定會大一些,即使是企業發展遇到困難,也會把困難降到最小程度。

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非常多,所以,智慧法則也可以分成各種類型。作為一名老板,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其中的“農場法則”和“森林法則。”

農場法則

所謂農場法則,就是創業也和農民種田一樣,有一個播種、施肥、除草、耕耘、收割的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具有適宜的氣候和土壤,這是前提條件。無論怎樣的環境,經營企業都不應當違背農場法則。例如:

有些創業者沒有播種、不去施肥除草、不想耕耘,卻想直接收獲,最好還要取得大豐收,這樣的好事從哪裏來呢?

也有的人雖然去播種了,可是所選的種子不當,結果“播種的是真理、收獲的是跳蚤”;

有的人種子倒是選的優良品種,可是播種的季節不適宜,明明是“夏季作物”卻在冬季播種,當然最後也是顆粒無收;

有的人雖然也懂得從播種到收獲的整個過程,可是卻把其中的順序搞顛倒了,當然也不可能取得理想業績。

所以,一個成功的創立者必須研究和遵守農場法則。

森林法則

所謂森林法則,是指一棵小樹要長成參天大樹,就必須“上天入地。”

“上天”是指要盡可能地長高,以爭取更多的光照;

“入地”是指要盡可能地深入地下,以吸收土壤中的養分。

另外,自然界的法則是“獨木不成林”,越是樹林茂密的地方(例如原始森林),就越會出現令人歎為觀止的大樹、奇樹。

森林法則告訴我們,創業者不要害怕競爭,而是要充分利用競爭給自己創造加速發展的有利機會,把自己的企業長成一片樹林中的參天大樹。

可以想見,任何一個社會具有以上“麵相”特征的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根據這一點來聽目前社會上的兩種聲音,自己就會一個清晰的認識。

一種聲音認為,許多人在這個社會上創業成功了,可是成功機會總不屬於我,抱怨命運不公平。這種觀點通常流行於北方和西部山區。

另一種聲音認為,現在社會上處處充滿了機會,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隻要你願意就可以自己當老板。這種觀點通常流行在南方和東部沿海。

這兩種觀點當然都不無偏頗。因為任何一個人要獲得成功,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必須根據農場法則和森林法則來衡量自己是否具備相應的條件。

一方麵,目前社會上確實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創業機會,但是並不能由此就認為每個人都要做老板才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麵,機會來了就要緊緊抓住,而不要等機會過去了再抱怨幸運之神不光顧自己。要知道,雖然社會上的創業良機層出不窮,但適合於你自己的機遇並非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