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脫亞入歐(3 / 3)

為了實現這個侵略計劃,英帝國主義首先從侵占北非和南非著手。

在北非,英國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埃及。埃及的蘇伊士運河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它處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處,扼住歐亞海上交通的咽喉,是帝國主義掠奪中東豐富資源的樞紐,也是帝國主義侵略非洲和亞洲的重要據點。因此,英、法等國家對之早已垂涎三尺。19世紀50年代後,埃及就成為英、法兩國互相爭奪的重要地區。

1851年埃及國王穆罕默德·阿裏死去,由其孫子阿巴斯繼位。這時英國鑒於有法國的競爭,開鑿運河困難很多,決定暫時放棄這個計劃,而利用阿巴斯的親英傾向,提出了在埃及建築一條從亞曆山大港到開羅的鐵路計劃,取得了阿巴斯的同意。1856年,這條連貫尼羅河三角洲產棉區的鐵路全部完工,更便於英國掠奪埃及棉花和把英國商品運銷埃及內地。同時,也大大便利了英國對亞、非兩洲的進一步侵略。

法國也並沒有放鬆其侵略活動。1856年,法國取得了運河開鑿權,並於1869年把開鑿運河的工程全部完工。為了開鑿這條運河,埃及勞動人民犧牲了12萬人,負擔了1600萬英鎊的費用,而法帝國主義卻從中獲得了暴利。一年後,由法國控製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的收入竟高達1200萬法郎。這使英國十分眼紅,而且,英國也不甘心讓法國在該運河區獨占優勢,它處心積慮地要奪取運河的管理權。當時,蘇伊士運河公司有股票40萬股,其中埃及占有17.6萬股。由於埃及統治者連年舉借外債,到1868年已高達3250萬英鎊。英國趁埃及政府的財政困難,以400萬英鎊的代價購得了埃及的全部股份,從而獲得了蘇伊士運河股票總額的44%。從此,英國的勢力就滲入了蘇伊士運河。

英、法在埃及繼續進行著激烈的爭奪。到了1882年,英國趁法國正全力侵略摩洛哥的時候,發動了對埃及的武裝侵略,占領了埃及全境,隻是為了緩和埃及人民的反抗情緒和應付法國的壓力,才讓埃及在名義上仍屬於土耳其管轄,事實上埃及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入侵埃及後,大量商品源源輸入,榨取巨額利潤。在農村低價預購尚未收摘的棉花。埃及越來越變為英、法等國家的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輸出市場,經濟日益貧困,人民生活日趨惡化。

在侵略非洲的同時,英國在亞洲繼續擴大侵略,占領了比它本國領土大幾十倍的新殖民地。

在兩次鴉片戰爭後,英國繼續侵略中國。特別是在1900年中國爆發了震撼世界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英帝國主義者和野心勃勃的沙皇俄國夥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組織了八國聯軍對中國發動大規模的侵略,血腥屠殺中國人民,迫使清朝反動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又同德國等列強在中國進行劃分“勢力範圍”的爭奪,把最富饒的長江流域劃為英國的“勢力範圍”。1904年英帝國主義者從印度武裝入侵我國西藏,1914年又趁西姆拉會議之機,製造臭名昭著的所謂麥克馬洪線。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工業發展迅速,科學、文化、藝術空前繁榮。維多利亞女王雖於1901年去世,但“維多利亞時代”卻一直持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世博會的起源

說起維多利亞女王,無人不知,但關於她的丈夫人們所知不多。其實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熱愛科學技術,極有才幹。例如,當時在英國北部鋪設了火車軌道,但女王害怕坐火車,是親王的鼓勵使她認識到鐵路運輸無可限量的前途,使她成為在國內推行工業化的堅定倡導者。

阿爾伯特還是第一屆世博會的主辦者。1851年,由於阿爾伯特的提議,在倫敦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為了迎接這次世博會,在倫敦海德公園建起了用玻璃裝飾的巨大鋼結構建築——著名的“水晶宮”。世博會建築美輪美奐,產品琳琅滿目,展示了工業革命的成果,讓人們不由為人類創造的文明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