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脫亞入歐
在一年一度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我們總能看到一個東方人的身影,他就是日本首相。為什麼在這樣一個西方大國的峰會上,會出現唯一的東方國家呢?原來,19世紀70年代,發生在歐洲和美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終於影響到了亞洲。1867年,日本發生了群眾性的倒幕運動,並最終取得了勝利。1869年以後,在明治天皇的直接領導下,日本發布了一係列的改革政令,從而實現了脫亞入歐,成為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明治維新前的幾百年來,日本天皇隻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的手裏。幕府原來是指將軍帶兵出征時處理軍務的營帳,後來,將軍掌握了大權,幕府也就成了將軍統治全國的最高政權機構。自1603年德川家康入主幕府以來,幕府將軍的職位一直由德川家族世代相傳。將軍下麵有200多個藩國,由大名統治,大名必須效忠於將軍,負擔軍事方麵的義務。大名下麵還有武士。武士是職業軍人,為領主討伐征戰,鎮壓農民反抗。就這樣,將軍、大名、武士以及天皇,構成了日本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
盡管當時幕府多方限製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到18世紀中葉以後,在日本的一些生產部門中還是陸續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到19世紀中葉,全國雇工10人以上的手工工場有好幾百家,較大的手工工場雇工甚至達到100多人。在農村,商業性農業及從事商品生產的家庭手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隨之,日本社會內部的階級關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資產階級化的新地主。他們不滿幕府的封建統治,要求實行改革。其中西南部的薩摩、土佐、長州、肥前四藩中的下層武士,迅速擴充實力,成為日本資產階級和新地主的主要政治代表。
正當此時,日本又麵臨著深重的民族危機。1853年,美國人佩裏首先打開了日本的大門。次年,美國強迫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親善條約》,1858年又簽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美國在日本取得了開辟通商口岸、享有治外法權和協定關稅等特權。此後,英、法、荷、俄等西方列強也接踵而至,把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強加給日本。
1867年10月的一個秋雨綿綿的夜晚,在京都天皇宮中的一間書房裏燈火通明,由改革派首領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召集的會議正在進行。大久保利通先掃視了一遍與會的人,然後說:“現在德川家茂已死,剛繼位的德川慶喜沒什麼威信,而天皇又是站在我們這一邊,形勢對我們很有利。”西鄉隆盛接著說:“我們要趁機打垮德川幕府,何不讓天皇下令討伐他們呢?”他的意見很快得到大家的同意。他們商量好後,就去向天皇睦仁報告。
此時,老天皇剛剛亡故,即位的睦仁天皇年僅15歲,但他很有雄心壯誌。麵對西方國家的步步侵略,年輕氣盛的他不甘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國家重蹈鄰國中國的覆轍,決心發奮圖強。不久,睦仁天皇簽署了《討幕密詔》。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已處於兵戎相見、短兵相接的前夜。
就在倒幕派滿心歡喜、積極準備討伐幕府之際,突然有消息說:德川幕府主動上表,請求辭去將軍的職位,還要“還政於天皇”。原來,德川慶喜已感到形勢對自己不利,而自己又一時無法應付,於是決定先發製人,主動辭職。企圖以此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時機,以便卷土重來。
德川慶喜的這一緩兵之計果然起了作用,倒幕派內部很快發生了分歧。倒幕派中的妥協派對德川慶喜奉還大政於天皇信以為真,遂挾持天皇予以接受,並下令收回《討幕密詔》。幕府也趁機在大阪附近集結軍隊,依靠武力繼續保持政權。
眼看形勢急轉直下,武力倒幕派決心搶先行動。1868年1月3日,他們發動了宮廷政變,解除幕府派駐皇宮警衛隊的武裝,同時廢除幕府,恢複天皇為國家首腦、親掌政權的統治形式。西南強藩的倒幕派武士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掌握了新政府的實權。德川慶喜眼看大勢已去,仍作最後的掙紮。1月6日晚,德川慶喜潛回大阪,集結軍隊,準備反撲,一場內戰爆發了。
1868年1月底,以薩摩、長州兩藩為主的政府軍隊約5000人,在京都附近的伏見、鳥羽兩地迎擊幕府軍。雙方很快展開了激烈的廝殺。當時幕府軍隊雖然人多勢眾,有1.5萬多人,但士兵們不願打仗,一上戰場,便成群地潰逃。而倒幕軍卻鬥誌昂揚,越戰越勇。倒幕派又及時提出了“減免租稅”、“四民平等”的口號,把廣大農民和商人也爭取到自己的一邊。很快,幕府軍傷亡慘重,大敗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