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二世從小就接受了作為一個皇位繼承人的培養,在他的老師,主張實行較寬鬆的君主製的茹科夫斯基的影響下,也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他年輕時代周遊歐洲各國,開闊了眼界,也更能反思俄國的現實。
亞曆山大二世明白落後的農奴製已經成為俄國落後的根源。當時俄國90%的人口是農奴,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嚴重妨礙了以自由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數百年來農奴製與沙皇俄國的統治基礎緊密結合,以至於曆代多少高瞻遠矚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開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但曆史已經將責任無可推卻地放到了亞曆山大二世麵前,克裏木戰爭之後,俄國農奴反抗運動一年比一年高漲,遲一天改革,問題就更嚴重一步。
實際上,亞曆山大二世從繼位那一天起就已經決心實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開始籌備改革。1861年3月,沙皇終於下詔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宣布廢除農奴製,農奴全部獲得人身自由,包括遷徙、婚姻、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二是規定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農民按照規定贖買一小塊土地,贖金數額為土地實際價格的兩三倍,農民支付一部分,其餘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付,農民必須在49天內還清本息。還有其他一些方麵改革,如將獲得自由的農民組織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職人員由農民選舉產生,但必須服從地方行政機構的管理。
從亞曆山大二世的改革條文中,可充分看出他的良苦用心。農奴獲得解放之後的關鍵是土地問題,連帶土地解放農奴,讓農奴無償獲得他們一直所經營的土地在一場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為土地的產權本來為農奴主所有,農奴的經營權是同他們的農奴義務結合在一起的。亞曆山大二世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貴族和農奴都滿意,在巨變的同時維持國內局勢安定,讓農奴以贖買的方式獲得土地或許已是最佳的選擇。說俄國1861年的改革隻是封建主對農民的一場掠奪顯然是對曆史不負責任的解釋。許多農奴解放之後由於土地減少等原因在經濟上仍然不能自立,必須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剝削,改革是不徹底的,但畢竟已邁過了最艱難的一步。
改革最深遠的影響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大批取得了自由身份但缺少土地的農民擁進城市做工。上層建築為了適應經濟基礎的改變,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設立地方自治機構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進陪審製度,給予大學廣泛的自治權等,1874年開始軍事改革。
但是,亞曆山大二世統治後期,思想越來越趨向保守,俄國離真正的憲政還很遙遠。
被解放的農民由於土地減少、支付贖金,以及由改革帶來的混亂,破壞了以前的那種安定感,反抗鬥爭更加激烈了。1860年農民騷動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國的政局大體上仍保持穩定,終於度過了這段混亂時期走向新時代。亞曆山大二世本人則成為打開“潘多拉盒子”的犧牲品,他成為歐洲曆史上遭到刺殺最多的帝王之一。
從1866年到1880年,亞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劃的未遂刺殺至少有5次。1879年,激進組織民意黨判處亞曆山大二世死刑,組成刺殺組織訓練專門的刺殺人員。在經過兩次未遂刺殺之後,民意黨的不懈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
1881年3月1日,埋伏在冬宮拐角處的刺客將炸彈投向經過的沙皇馬車,將沙皇的衛兵炸成重傷。沙皇以為自己又逃過一次刺殺,他從馬車裏出來,想察看傷者的傷情並說幾句安慰的話,這時又一顆炸彈飛了過來,沙皇倒在血泊中,終因流血過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殺的重要誘因,這也許是他始料不及的。
在亞曆山大二世時代,由於克裏木戰爭的失敗,俄國一度被關在歐洲大門之外,轉而將它的侵略野心投向東方。沙俄利用中國清政府困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機,使用誘騙加武力威脅的方式,先後通過《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割占了中國東北大片領土。19世紀60年代—70年代,俄國先後征服了中亞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國,基本確立對中亞的統治。普法戰爭之後,俄國在歐洲又開始活躍起來,1873年與普、奧組成了“三皇同盟”。
亞曆山大二世對曆史的影響,主要是通過1861年改革,終於突破了阻礙俄國發展最大的瓶頸,俄國在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明顯加速。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亞曆山大二世的改革盡管不徹底,但終被證明是推動曆史進步的。
值得同情的改革者
亞曆山大二世是一位有勇氣的改革家,盡管他的改革不算成功。他解放了當時俄國的2300萬農奴,除此之外,還引進了陪審團製度,廢除了新兵征募中的鞭刑製,率先在國內引進了公開化製度,推動俄國的民主化進程。
民意黨人的暗殺盡管帶有反專製的革命性質,但在今天看來,也確實是恐怖活動。亞曆山大二世是一位值得同情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