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的末代帝王(2 / 3)

在獄中的日子使他度過了青春期的躁動,他開始變得深沉理智,霍亨索倫家族的傳統在他身上開始顯現。在此後的日子裏,他找到了對政治和軍事的濃厚興趣,並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的實踐,初步建立了一套軍事理論。1740年,老國王終於翹了辮子,他繼承王位的同時,也繼承了一支8萬多人的訓練有素的軍隊,並繼續擴充這支軍隊,使之達到20多萬人,成為實踐他的理論“政府的基本法則都是擴張領土”的工具。

腓特烈不但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而且是一個睿智的軍事理論家。他創立了著名的“斜進戰鬥隊列”的理論,其要點是將本方作戰隊的一翼縮回,加強準備進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優勢而攻擊敵方的側翼,適用於以少打多的情況,在敵方大部隊未投入戰爭之前就取得一個決定點上的勝利。他還確立了許多著名的作戰原則,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回敵人的側翼和後方”、“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標”等。

腓特烈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實踐的大好機會。1740年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西亞繼承父位,因為女性繼位在德意誌史無前例,腓特烈便以此為借口同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結盟,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奧地利一方則有英國支持,史稱“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腓特烈對奧地利的皇位不感興趣,他要的是德意誌人集中的發達工業基地西裏西亞。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普軍很快就占領了整個西裏西亞,並先後在莫爾維茨會戰和霍圖西斯會戰中擊敗奧軍。腓特烈聰明地利用奧地利同法國、巴伐利亞的矛盾,節節勝利,最後通過《德累斯頓和約》割占了整個西裏西亞,成為這場戰爭最大的受益者。

但倔強的瑪麗亞·特蕾西亞不肯善罷甘休,決心奪回西裏西亞,通過外交手段將法國、俄國、瑞典都拉攏到自己一方,而腓特烈則同英國結盟。1756年狼煙再起,這場戰爭更加慘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戰,而歐洲大陸則是普魯士獨自跟奧、法、俄等國較量。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導致自己以寡敵眾,但在軍事上卻取得一係列經典之作。1757年的羅斯巴赫一役是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傑作,洛伊滕戰役是“斜進戰鬥隊列”的完美實踐、“動機和決心的傑作”。但盡管如此,麵對力量遠大於己的各大敵國軍隊的步步進逼,普魯士的國力消耗殆盡,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攜帶烈性毒藥隨時準備自殺,幸虧俄國政權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機,最後體麵地結束了“七年戰爭”,保住了西裏西亞。“七年戰爭”不但影響了歐洲,也影響了美洲和亞洲。由於腓特烈最大限度地牽製了法國的軍力,使法國無法顧及其在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的控製權由此落於英國人之手。

在領土擴張方麵,腓特烈還在1772年以武力為後盾,夥同俄、奧兩國第一次瓜分波蘭,取得了波羅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將東普魯士同國家本部連在一起。

腓特烈為後人景仰的原因主要在於他軍事上獲得的聲譽,但他在政治方麵也是一個高手。他為自己的統治冠上當時歐洲最流行的標簽“開明專製”,實際上專製有餘,而開明不足。他改組了“財政、軍事與王室領地最高管理處”,使權力更加集中在國王本人手裏。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潔,但不允許他們有獨立的思考,“國王是唯一的頭腦,官僚機構隻是他的手腳”,他讓每個臣下都專注於自身負責的領域,而隻有自己才掌握全麵情況。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國王本人十分勤政,從早到晚批閱公文來信從不倦怠,用“嘔心瀝血”來形容也不為過。

當然,作為一個受18世紀啟蒙思想影響的帝王,腓特烈的“開明”也並非粉飾之詞。他領導了在當時歐洲屬於領先水平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魯士公布了統一的憲法草案,表達了法治精神和國王完全放棄幹預司法的司法獨立精神,秉承羅馬法“眾人之事,應由眾人決定”的精神,下令讓臣民對法律條文廣泛討論,廣泛征集意見。18世紀的政治家哲學家對“開明”的注解,如宗教寬容、鼓勵科學文化、放寬書報檢查等方麵,在憲法中都有所體現。腓特烈還將其父開創的義務教育製度發展完善,1763年,頒布了《鄉村學校規程》,規定5至13歲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普魯士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比較規範的強製性義務教育製度的國家。腓特烈稱自己“論稟性是個哲學家”,與執啟蒙運動之牛耳的伏爾泰有過密切交往,但最終還是由於誌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揚鑣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專製”的成分還是越來越重。

腓特烈致力於改善農民狀況,興修水利,並推行重商主義。他在位40多年時間,盡管飽受戰火摧殘,但普魯士的經濟仍取得迅猛發展,人口從220萬增加到543萬,年稅收收入翻了近兩番,國庫儲備從800萬塔勒增加到5000萬塔勒。他給後繼者留下的,是一個強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魯士。他也因此被後人尊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一個公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學家,同時也是一個文筆優美的作家,留下了《戰爭原理》《政治典範》《軍事典範》《布陣法與戰術綱要》等諸多著作。他終身熱愛文學藝術,擅長吹奏長笛。他的多才多藝更為他增添了魅力。

軍國主義漸露端倪

腓特烈大帝的軍事實踐和理論上承古斯塔夫二世、杜倫尼、歐根等,下啟拿破侖、毛奇等,在歐洲軍事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人物。他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後來普魯士能累積到統一德意誌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時代是一個關鍵。但也有人認為,腓特烈時代軍國主義氣息越來越濃的普魯士,已經可以找到後來納粹德國的影子。

俾斯麥與德意誌的統一

在中世紀,德意誌隻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它由大大小小上百個邦國組成,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其中普魯士和奧地利是最大的兩個邦國。

由於小國林立,各邦之間關卡眾多,重重收稅,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後來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德意誌各邦建立了一個關稅同盟,這樣一來,貨物過境時可以不用交納通行稅了。到1852年,除奧地利和個別地區外,其他各邦基本都已加入關稅同盟。

在這種經濟背景下,德意誌實現統治統一可謂曆史的必然。而鐵腕人物俾斯麥在此時被推上了曆史舞台。

奧托·馮·俾斯麥生於1815年,出生於一個普魯士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親的莊園裏度過的。入大學以後,他強暴、凶悍的性格暴露無遺,在大學裏,他曾與同學做過27次決鬥。畢業後,他回到家鄉,管理屬於自己的兩塊領地。

1848年,德國爆發革命,俾斯麥在自己的領地上招募起軍隊,準備憑武力鎮壓革命。1851年—1858年,他成為擔任普魯士邦駐德意誌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大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的履曆可以看出,俾斯麥是一個對武力情有獨鍾的頑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統治者的真實想法,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在使用武力來對付敵人方麵駕輕就熟。

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議會上發表了他的首次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這就是“鐵血宰相”的由來。

願望是好的,可以說,德國的統一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怎樣統一?由誰來實現統一?這個問題顯然非常難辦。光靠這種鬆鬆垮垮、無任何約束力的“邦聯”是不行的。這樣,到了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意誌的統一問題就提到了各個小國的議事日程。各個封建小國都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形勢顯然對當時具有較強的兩個大國有利,那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奧地利想以自己為中心來統一德國,並希望把普魯士與別的小國一樣包括在內。而普魯士則不同,他們計劃要統一的國家中,排除了奧地利。就這樣,雙方展開了鬥爭。

19世紀50年代初,雙方勢均力敵。1850年春,奧地利主動發起攻勢。5月,奧地利在法蘭克福召集全德代表會議,會議決定恢複全德議會,並由奧、普輪流擔任主席。但是,普魯士予以斷然拒絕。結果,雙方談判告終。50年代末,普魯士開始反攻。它首先與許多德意誌小國發展了經濟聯係,並利用1859年法、意、奧三國打仗的機會,企圖迫使全德議會交出領導權。1960年春,普魯士開始軍事改革,大大加強了軍事力量。1862年9月,俾斯麥擔任首相之職時,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處於上升時期,這正好為他的鐵血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俾斯麥深知,議員們隻會吵吵嚷嚷,他們懦弱無能,根本沒有實力對抗政府。所以,為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他幹脆一腳踢開議會,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揚言:“衝突在所難免,在衝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麵,一定獲勝!”一副挑戰者的姿態。同時,他還知道,一旦自己的“鐵血政策”得到最後勝利,取得了全德的統一,那麼,這些嘰嘰喳喳的議員就會立刻拜倒在他的麵前。

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進攻丹麥。1863年末,丹麥合並了屬德意誌緯聯的施勒斯維希小公國。次年初,俾斯麥聯合奧地利對丹麥作戰。俾斯麥之所以要聯奧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後顧之憂,又能共同對外。奧地利馬上同意了普魯士的要求,普奧聯合向丹麥發出最後通牒,隨即開始戰爭。丹麥以4萬士兵對6萬敵人,結果戰敗。普魯士得到了施勒斯維希。奧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國何爾斯泰因。

“鐵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打敗丹麥後,俾斯麥調轉槍口,對準了奧地利。但打敗奧地利並不像打敗丹麥那樣容易。於是俾斯麥先聯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區一直受奧地利欺淩,所以馬上答應了普魯士的請求,雙方結成反奧聯盟。然後,俾斯麥3次親往法國,假意許諾拿破侖三世,打敗奧地利後,讓法國得到一份領土報酬。這樣,穩住了法國。做好了這些後,俾斯麥對奧地利一再挑釁,要求奧地利將不久前從丹麥手中得到的小公國何爾斯泰因讓給普魯士,同時提出改革德意誌聯邦法案,以期排除奧地利在整個德意誌的影響。奧地利當然不答應,於是就聯合不少德意誌小國對普魯士進行“製裁”。於是普奧戰爭爆發。

1866年6月,奧軍28萬人對付普軍25萬人,7月3日,雙方集結於薩多瓦村附近展開決戰,俾斯麥下決心一舉擊潰奧軍,並自帶毒藥,準備一旦失敗就服毒自殺!結果,普軍大獲全勝。10天後,俾斯麥逼近奧地利都城維也納。在有人提議一舉占領奧地利全境時,狡猾的俾斯麥沒有聽從,他估計到法國會出麵幹預,另外,他可能還會利用奧地利。果然,拿破侖三世出麵進行了調停,雙方達成協議。奧地利宣布退出德意誌,並將4個邦國和一個自由市讓歸普魯士。這樣,普魯士就統一了德國整個北部和中部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北德意誌聯邦。這時隻有德意誌南部緊鄰法國的四個小邦國仍舊保持著獨立。俾斯麥想兼並這4個小國,但他知道,法國也有同樣想法,而法國又是那麼強大,不打敗它,德國的統一將不可能實現。同時,俾斯麥對法國境內富裕地區阿爾薩斯和洛林也很感興趣,早已垂涎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