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的末代帝王
路易十六其實算不上暴君,他在位時甚至試圖進行一些改革。但很不幸,誰叫他是末代帝王呢?多年的舊賬要他來背。曆史上,溫和的改革發起者往往被激烈的改革繼起者所推翻,盡管後者很可能是前者釋放或催生出來的。
瑪麗皇後養尊處優慣了,心地並不算壞,據說她曾經問饑民們如果吃不到麵包為什麼不吃餅,頗像中國西晉皇帝司馬睿的“何不食肉糜”,無知得很。瑪麗皇後在上斷頭台時,不小心踩到劊子手的腳尖,還不忘道歉,真是地道的貴族風度。
彼得一世改革
17世紀末,西歐的經濟文化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而在遙遠的俄國,人們仍生活在野蠻的農奴製之下,國家製度腐敗,生產技術水平低下,社會文化生活充滿了中世紀的愚昧氣息。在西歐人的眼裏,俄國仍是一個未開化的、落後的和微不足道的小公國。這時候,彼得大帝適時登上了曆史舞台,使俄國迅速發展成一個歐洲大國,整個歐洲為之震動。
1682年,在複雜的宮廷政變中,年僅10歲的彼得和同父異母的兄弟伊凡同立為沙皇。但是,政府的皇權都操縱在兩位年幼沙皇的姐姐索菲亞公主手中。1689年8月,索菲亞企圖殺害彼得,自立為沙皇。彼得在一部分貴族和軍隊的支持下,鎮壓了這次政變,開始親自執掌政權。
彼得自幼同使館的外國人過往甚密,深受西歐文化的熏陶。年輕的彼得更是胸懷大誌,決心改變俄國落後的麵貌。他順應客觀形勢的需要,主張效法西方,實行改革。
1697年,彼得一世組織了一個由250多人組成的高級使團,前往歐洲國家訪問考察。他自己則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的身份隨團出訪。考察團先後考察了瑞典、普魯士、荷蘭、英國等國的政治製度、工業生產、軍事技術以及科學文化、風俗習慣等,並進行了一係列的外交活動。彼得親自出席旁聽了英國議會開會,參觀學校、博物館,並到荷蘭和英國的造船廠當過木工、做過學徒,學習造船技術。
這次出國考察,使年輕的彼得深切地感受到俄國的落後,他決心勵精圖治,迎頭趕上。1698年7月15日,正當彼得一世準備動身由維也納去意大利的威尼斯繼續考察時,忽然接到奏報:索菲亞公主在國內策動了幾個射擊軍兵團發動了武裝叛亂。於是,他不得不中斷在國外的考察,帶著一年多來在國外的收獲,更懷著改革的決心,匆匆返回俄國。
一踏入國門,彼得一世深感本國人生活習俗的粗鄙。因此,他決心從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入手,從剪掉俄國男人習慣保留的胡子開始,來一個大刀闊斧的改革。
於是,從領主、貴族和宮廷人員開始,一場剪胡子運動在全國各地迅速開展起來。剪掉胡子,改變俄國人的外觀,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彼得一世通過這件小事,顯示了他要徹底改變俄國落後麵貌的決心。
此後,彼得一世又下令禁止各級官員再穿長袍,一律改穿西服。
彼得一世花了很大力氣進行軍隊改革。興辦兵工廠,造船、鑄炮,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同時,擴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擁有130個兵團、20萬士兵的強大陸軍和一支擁有48艘戰艦的海軍。
為了改組國家管理體製,加強中央集權,1711年,彼得一世下令廢除元老院,成立樞密院。同時把全國分成50個省,省長由政府直接任命。1721年,他罷黜了反對改革、幹預皇權的大教長,把教會直接置於皇權之下。隨後,他又頒布了“官秩表”,打破門第和資曆限製,實行論功取仕、量才錄用。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職。彼得的第一位總檢察長雅古任斯基小時候放過豬,他的親信大臣、陸軍元帥緬西科夫曾經在莫斯科街頭賣過肉包子。
彼得及其改革是俄國曆史上重大的改革,開始了俄國向歐洲資本主義文明的邁進,並使俄國躋身於歐洲強國的行列。彼得激烈、激進的改革,不僅改換了俄國人的頭腦,甚至改變了俄國皇族的血緣。他嚴厲地鎮壓改革的反對派,不惜處死反對改革的親生兒子阿列克塞。馬克思曾說過:“彼得大帝用野蠻製伏了俄國的野蠻。”
改革之後,俄國富強了。彼得又開始為俄國尋找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進攻目標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歐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歐洲強國之一,它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彼得要和瑞典爭奪波羅的海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是對俄國的一次嚴峻的考驗。
1700年秋天,彼得率3萬大軍包圍了瑞典的城堡納爾瓦。俄軍一連猛攻了兩個星期,瑞典軍隊頑強抵抗,納爾瓦城堡又非常堅固,俄軍的炮彈都快打完了,納爾瓦依然還在瑞典人手裏。這時,瑞典18歲的國王查理十二世親自率領1萬多名瑞典軍人,首先擊敗俄國的盟友波蘭和丹麥,然後又以閃電般的速度來到納爾瓦,增援被圍的軍隊。
初冬的北歐已經十分寒冷了。俄軍在納爾瓦激戰了將近一個月,疲憊不堪,後邊的糧食又供應不上,俄軍忍著饑餓伏在戰壕裏,怨天怨地。瑞典軍隊在淩晨時分突然發動了攻擊,前鋒悄悄摸到了俄軍陣地上。俄軍立即亂作一團,有的漫無目標地射擊,有的看勢頭不好開始逃跑。
這一仗下來,俄軍幾乎全軍覆沒,傷亡1萬多人,大炮和各種武器被瑞典人繳獲,軍官大多數死在了戰場上,彼得僥幸逃脫。但是,他沒有就此放棄。為了向國外購買武器裝備,他把賦稅提高了4倍,增加了各種新的稅收。對於老百姓來說,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是不繳稅的,就連婦女的洗衣盆,死人的棺材,房子的煙囪,人臉上的胡子,都要繳稅,甚至連人的眼珠如果不是藍色而是黑色或灰色,也要繳稅。
彼得又下令全國每25戶農民出一名終身服役的士兵,於是一支擁有20萬人的陸軍很快建立起來。他高薪聘請外籍軍官到俄國服務,讓他們嚴格訓練俄軍士兵,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他命令每三座教堂交出一口大鍾,很快就鑄造了300門大炮,比在納爾瓦損失的大炮多3倍。他命令每1萬個農民要繳納一艘戰艦的錢,然後又征集全國的工匠加緊建造船隻,迅速地造了40多艘大船和200多隻小船,建立了俄國第一支海軍艦隊——波羅的海艦隊。
一年之後,彼得率領強大的俄國軍隊向波羅的海進軍,俄國和瑞典在波爾塔瓦再次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激戰。彼得親臨前線指揮,他的帽子和馬鞍都中了槍彈。最後,瑞典潰敗,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其。後來俄軍又多次在波羅的海打敗瑞典。1721年,雙方簽訂和約,俄國從瑞典手中奪得了芬蘭灣、裏加灣沿岸的土地,從而解決了北方出海口問題。
獲勝後的彼得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島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葉尼薩利島上建立彼得·保羅要塞。彼得·保羅要塞地處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彙合點,控製著通向波羅的海的水路。1712年,彼得又在涅瓦河兩岸的荒島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這就是後來的彼得堡,一座通向歐洲的海港城市誕生了。建造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說,當時貴族們被命令離開莫斯科到這裏定居;數千名農奴命喪黃泉;除這裏外,其他地方禁止將石頭用於建築;每位參觀者必須要搬幾塊大石頭以充當稅錢。彼得一世從此可以實現自己的諾言了:“我們在未來的幾十年中都會需要歐洲,然後我們就可以轉過身去,拿屁股對著它了!”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全俄羅斯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彼得一世的改革鞏固了專製統治,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使俄國一躍而為歐洲強國,為進一步對外擴張創造了條件。俄羅斯在彼得一世改革的基礎上,最終從一個落後的內陸國家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甚至一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這一切,大大改變了俄國和世界曆史的麵貌。
彼得大帝其人
彼得身材魁梧,身高2米左右,膚色由於烈日暴曬而有些發黑,有著胖胖的麵頰、豐滿的嘴唇、嚴厲的目光、棕色帶卷的短發,右部麵頰上長有一疣。這同他的羅曼諾夫家族前輩的病弱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彼得對待自己的下屬,包括親信,經常使用“杜比納”短棍進行懲治。他往往把引起他不滿的高級官員召到自己的房間,在無其他人的情況下,用那短棍揍一頓,挨他棒打並不說明失去對他的寵信。由於這種懲治並非當眾進行,反而更說明這是近乎於一種恩典。受到懲治的人在走出彼得房間之後,立即挺起腰板,假裝隻是剛剛與沙皇進行了一次極為秘密的談話。一次,在出征波斯時,彼得在夜間走出帳篷,黑夜中,他誤把親信沃林斯基當成仆人,於是他猛地撲向沃林斯基,誤把他揍了一頓。事後他發現認錯了人,便大笑地說:“沒關係,說不定哪一天,你需要像今天一樣挨頓揍時,你就提醒我,說你已挨過打就是了。”有時,他把一個親信揍了一頓,當晚又請他同桌吃晚飯。
普魯士的“戰神”:腓特烈大帝
“普魯士精神”,這是一個令人十分敬畏的名詞,但這種精神是建立在它的軍國主義體製基礎上的。整個國家就是一座大軍營,整個國家機構就是一部軍事機器,全力支持著一支代表國家榮譽的龐大軍隊。“普魯士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時代發展到了它的極點,這個國王也以“戰神”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無疑是個幸運兒,祖先留給他的資本是豐厚的。他所屬的霍亨索倫家族本是瑞士山區的一個城邦主,經過一代代的發展壯大,成為北德意誌的統治者,稱號是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1701年,腓特烈的爺爺派出3萬雇傭兵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用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為此而獲得皇帝賜封的國王稱號,稱“普魯士王國”。他的父親腓特烈一世在位時,繼續推進強國戰略,節省國庫的每一分錢用於擴軍練兵,整個國家成了一個大兵營,他因此得了“軍人國王”的稱號。
但腓特烈二世少年時代卻是一個酷愛自由,喜歡文學藝術,反感專製和服從,充滿叛逆性格的人。他偏偏有一個古板固執的“軍人國王”父親,這位國王堅信“知識分子都是蠢貨”,他憎恨一切藝術、文學和科學。於是父子間展開了一場人間常見的管製與反管製的較量,隻是當這種較量發生在王家時,就變得更加殘酷了。少年腓特烈經常遭到父親的棍棒毆打和辱罵,每次都是眼淚汪汪的,而且每次和父王在一起的時候他都瑟瑟發抖。
為了躲避父親毫無節製的施暴,小腓特烈想逃到英國,從表兄喬治二世那裏尋求庇護。但是這個計劃暴露了,王子被捕,然後被投入地獄般的大牢。國王要求軍事法庭審判小腓特烈和他的同伴漢斯·馮卡特上尉,然而軍事法庭以此事為家庭糾紛為由拒絕審判小腓特烈,但馮卡特上尉卻被判了無期徒刑。國王把審判結果甩在一旁,親自去報仇。馮卡特被砍了頭,小腓特烈則被迫在一旁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