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覺的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即晚上一定要在10點左右就準備睡覺,子時(晚上11點)之前最好入睡,對於不得不從事熬夜工作的人,與其一直熬到三四點鍾,不如在子時這段時間睡上一會兒,因為這段時間的睡眠效率遠遠超過其他時間段,可以說一分鍾等於一小時。午覺則隻需在午時(中午11~13時)休息30分鍾即可,因為此時陽氣盛,工作效率最好,午睡時間過長,不僅浪費寶貴的時間,而且會擾亂人體生物鍾,影響晚上睡眠,但是午睡一定要睡,即使睡不著,也要閉目養神,以利於人體陰陽之氣的正常交接。
如果有些人的作息時間一時無法調整過來,可以試試把早上的鬧鍾調早一小時,這樣晚上也會早睡一小時,這樣作息時間就慢慢調整過來了。如果還是睡不著,可以試試睡前用溫水泡腳,按摩腳底,可以促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促進入睡;或者用減慢呼吸節奏,適當靜坐,散步,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方法,也可以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從而逐漸入睡。
中醫學認為,人體之所以會生病,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陰陽失調,癌症的發生也不例外,社科院的報告指出:知識分子平均壽命下降,“過勞死”現象日益嚴重,七成知識分子走在“過勞死”邊緣。現代人,特別是腦力勞動者,白天工作忙碌,精神壓力過大,晚上又習慣長期熬夜,不注意按時入睡,或夜生活過多,多錯過睡子午覺的時機或者不能睡個完整的子午覺,影響人體陰陽之氣的正常生發,損害身體原本健康適宜的內環境,不僅不利於體力和腦力恢複,長此以往,還會讓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免疫力下降,給癌細胞的產生與增殖擴散提供有利條件,對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睡好子午覺的認識,為自己的將來儲蓄健康。
飲酒要適量而止
我國釀酒的曆史悠久,中國人4000年前就掌握了釀酒術,酒在敬天祭祖、歡慶節日、宴請賓客、婚喪嫁娶、外交禮儀等場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酒”成了人生不可少的飲品。在中醫藥發展史上,也素有“醫源於酒”、“酒為百藥之長”之說。漢字“醫”的繁體字“醫”的下半部分“酉”在古漢語中即代表酒。古人認為,酒既可作飲料和調料,又有活血、養氣、暖胃、祛寒作用。如《本草新編》上說“酒,味苦、甘、辛,氣大熱,有毒。無經不達,能引經藥,勢尤捷速,通行一身之表,高中下皆可至也。少飲有節,養脾扶肝,駐顏色,榮肌膚,通血脈。”
從保健方麵講,適量飲酒能興奮神經,產生欣快、溫暖的感覺,有提神醒腦、舒筋活血的生理功能,可以鬆弛血管,改善血液循環,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增進食欲(以啤酒為主),有利於睡眠。最近,國外對51項研究所作的綜合分析顯示,每日飲酒小於20克,可使冠心病風險減少20%。在糖尿病、高血壓、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也得到同樣結果;而糖尿病、高血壓又常與冠心病合並存在。適量飲酒對人體的益處,與酒精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抗血小板血栓形成和提高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關,從而防治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由於慢性心衰是老年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美國Abramson醫師對2235名老人進行了適量飲酒與慢性心衰風險關係的研究,其慢性心衰的發生率幾乎減少50%。對有心梗史或左心室功能障礙者不主張終生忌酒,可鼓勵適量飲酒。另外經臨床研究證實,少量飲酒可以顯著改善老年人的衰老症狀,例如改善睡眠、食欲、體力和性功能等。可見,適量飲酒有益健康。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適可而止,過量飲酒則有害無益。酒的主要成分乙醇,是一種對人體各種組織細胞都有損害的有毒物質,能損害全身各個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