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民以食為天,人以“胃”為本(1 / 3)

中醫學認為,胃氣是人體的根本,五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動都依賴胃氣的榮養,胃氣受損,則百病叢生,因此在養生上注重“養胃氣”,在治療上注重“存胃氣”。這裏所說的胃氣,可以理解為脾胃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進而將營養物質輸布全身的功能,可以說是人體營養物質的物流中心,如果這個功能受損,人體不能通過進食從外界獲取足夠的營養物質,或者營養物質運輸不暢,無法到達身體的每一個角落,當然會生病了。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再加上飲食習慣不良,很容易造成胃氣受損,進而為全身其他各種疾病的發生埋下了禍根。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哪些方麵,才能由養胃而養生,防患於未然呢?第一就是要注意飲食,飲食是與脾胃接觸最為密切的因素,飲食不當,可以直接損傷胃氣。飲食上應注意以下幾條:

(1)少吃油炸食物及醃製食物:這類食物不僅不容易消化,加重消化道負擔,而且含有多種致癌物質,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

(2)少吃刺激性食物及生冷食物:刺激性強的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症;生冷食物不易消化,且消毒不徹底,容易造成腸道感染。

(3)溫度適宜,軟硬適中:飲食的溫度應以“不燙不涼”為度,溫度過高會燙傷口腔及食管黏膜,過低會刺激腸道,容易引起腹瀉;過硬的食物會摩擦損傷食管上皮細胞及胃黏膜,易誘發食管癌及胃癌等。

(4)不鹹不淡: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成人每日食鹽攝入量為6克,攝入過多的食鹽會增加血容量,進而增加患高血壓病的風險,食鹽攝入量過低則無法滿足人體的正常生理需求。

(5)不偏食,適當補充維生素:食物多樣化是中國傳統飲食的一個顯著特點,非常符合健康要求。科學家的最新調查資料顯示,飲食單一、長期偏食、挑食是誘發癌症的罪魁禍首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和糧農組織提出的解決營養問題的第一條原則就是食物多樣化。維生素是保持消化係統正常運轉的重要營養素,維生素C還有解毒和抗氧化作用,因此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體內正常的維生素含量,這樣就能有效發揮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保護胃腸道黏膜。

(6)規律飲食、定時定量:每日3餐定時,到了規定時間,不管肚子餓不餓,都應主動進食,每餐食量適度,避免過饑或過飽,更應避免暴飲暴食。研究表明,有規律地進餐,定時定量,可形成條件反射,有助於消化腺的分泌,更利於消化,尤其要注意睡前2~3小時不要進食,因為我們的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機器,睡眠時是它休息及修複自身損傷的時間,如果睡前進食,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而且胃在休息時間被迫工作,容易加重胃黏膜的損傷,進而導致胃癌、胃潰瘍等多種疾病。

(7)細嚼慢咽:對食物充分咀嚼的次數愈多,食物顆粒越細小,就越有利於消化液與食物的充分混合,能夠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使營養物質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8)飲水擇時:餐前或餐後大量飲水會稀釋胃液,用湯泡飯也會影響食物的消化,所以不建議在此時飲水。

“子午覺”幫您遠離癌症

俗話說,養生有三大法寶:三寒、兩倒、七分飽。所謂“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所謂“子午覺”,就是指在子時和午時按時入睡,子時是從23時到次日淩晨1時,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也是睡眠的最佳時機,子時之前入睡有利於養陰;午時則是從11時到13時,也是陰陽交會的時候,此時陽氣最盛,稱為“合陽”,此時午睡有利於養陽。因為按照中醫學的時間節律來看,子時和一年中的冬至相對應,此時自然界的陰氣最盛,而陽氣則剛剛生發並逐漸增強,午時則與夏至相對應,此時自然界陽氣最盛,陰氣初生,而人體與自然界相應,也會有相同的變化,不論陽氣陰氣,在它們初生的時候都是很弱小的,如果我們注意在這個時候加以保護,那麼陰陽之氣就能得到很好的生發和增強,也就能起到養陽及養陰的作用,故而《黃帝內經》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