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破格提拔(2 / 2)

就這樣,在烽火連天的日子裏,一對夫婦帶著年幼的兒子東躲西藏,躲避天災人禍,日子十分艱苦。最終在楊正清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為饑餓而死。

三歲的楊正清那時還不懂事,隻是繼續跟著母親逃跑。雖然楊正清的生活很悲慘,但是上天卻賜給了楊正清一個好母親。楊正清的母親是羲朝永嘉知府的千金,也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在那個遍地都是戰火的歲月中,縱使在四處逃亡,縱使連飯都吃不到,縱使丟棄再多的行禮,楊正清的母親都會教楊正清一些文字,沒有紙,就用地,沒有筆就用樹枝。很多個漫天星光的夜裏,小小的楊正清都在母親的督促與陪伴下認真的學習。

還好,苦難的日子終於苦盡甘來,靖朝開國,楊正清的母親也遇到了生命中第四位重要的男人,楊正清的母親改嫁了。

從此以後,五歲的楊正清多了一位繼父,一位嚴肅並且很嚴厲的繼父,柳長文。柳長文出生世家,父親也是當地有名的名士,隨著太祖一起開天下。靖朝建立後,柳長文擔任了永嘉同知,他為人耿直剛烈,生性清高。

母親嫁給柳長文後,楊正清也被強行改名成了柳正清。柳長文十分嚴厲,對於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柳正清自然不會有什麼好臉色。但是年幼的柳正清十分懂事,他在府中小心翼翼的生活著,不把自己當著少爺,粗活雜活什麼都幹,他自小沒什麼好吃的,身體矮小瘦弱,在柳府,為了不給母親帶來壓力,又是沒了命的幹活,小小的人越發瘦小。

雖然生活辛苦,可是他卻能吃得飽,而且柳正清常常會在柳長文的書房前轉悠,用的羨慕的目光看著柳長文的孩子們在房中讀書。柳長文終於發現了這個不辭勞苦的瘦小的孩子,和他眼裏那熱烈的饑渴的目光,他嚴肅的問柳正清:“你想讀書麼?”柳正清拚了命的點頭。終於,在他七歲那年,他能和別的孩子一樣捧著書本讀書了。

柳正清十分刻苦,又有著學習的天分。嚴厲的柳長文有時都會笑著誇柳正清幾句。

但是真正改變柳正清的是另一件事情。柳正清很孝順,雖然他小,但是他也知道感恩,他知道在當初那個困苦的環境之中,很多父母都拋下了自己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沒有,他的親生父親寧願自己餓死也不願拋棄他,這種恩德,柳正清從來沒有忘記過。所以在柳長文舉行祭祀祭奠先祖之時,年幼的柳正清被深深的觸動了,他也想拜祭自己的父親和親人。

可是在既然柳正清已經入了柳家,柳家是絕對不會允許他祭奠自己的先祖的。

但是柳正清卻沒有放棄,他自己用木頭做了一個靈位,在深夜,找一個無人的角落,偷偷的祭奠自己的親生父親,楊正清以為沒有人看見,但這一切卻被他的繼父柳長文發現了,柳長文站在一旁一直靜靜的關注著這個虔誠的孩子,看他無比真摯而認真的拜祭自己的父親。柳長文沒有說話,隻是默默的看完然後轉身走了。

過了不久,柳長文就喊來了柳正清,告訴他,從此以後,他不用再姓柳,他可以重新姓回楊。楊正清以為柳長文因為自己拜祭父親的事情而要趕自己出門,急忙求情。

可是柳長文卻搖了搖頭,感歎:“你這樣年幼,卻懂得寄人籬下不改誌氣,不忘親生父親,你一定可以成大器。”

從此以後,柳長文竭盡全力培養這個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教他讀書,讓他上京考試。楊正清也是非常爭氣,一舉就過了鄉試成為舉人,後來他便出發至長安,進京赴考。常年在柳長文的影響下,楊正清一身正氣,剛正不阿,而且年幼是飽經戰亂,對於民生,十分憤慨,有一腔抱負要施展。

所以他的文章,筆酣墨飽,不易一詞,實在是佳作。但是主考官卻在他的文章中看出了他偏激執著的一麵。那年的主考官正是當今左丞沈鴻彬,沈鴻彬知道,楊正清是個人才,但是他過於青澀,過於剛硬,雖然一身浩氣,卻並不適合在官場之上。所以他動用權力,將楊正清劃到二甲,去翰林院修養三年再為官,他以為三年的磨礪可以消磨掉楊正清身上突兀的銳氣。

可是楊正清骨子裏的剛毅清正實在太難消除,即便磨礪三年卻也不得翰林院的重視,分派官職時,隻得了一個國子監司業的小官,這一做就又是三年。

【PS】關於楊正清年幼的故事,借鑒了一下明朝大學士(明朝那些事)楊士奇的幼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