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女人,老公即將駕鶴西去,她關心的卻是“誰將輔佐自己”!這個呂後,真是一個“政治狂人”呀!
所以,雖然太子風波已經過去,但是這件事情的後續陰影,已經恐怖地降臨在了戚夫人和劉如意的頭上。為此,劉邦毅然決然地幹了三件事情,他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盡力彌補戚夫人和劉如意,全力保護這對母子。
劉邦幹的第一件事情:頒布遺詔給太子。
劉邦在臨死前,對劉盈再三叮囑,諄諄告誡道:“你身為太子,要照顧好你的兄弟,特別是三弟劉如意,一定要照顧好他,以告慰為父在天之靈。”
對於這個兒子,劉邦再清楚不過了,劉盈雖然沒有能力,但是他宅心仁厚,仁孝有加,即使經曆了換儲風波,他也不會怨恨弟弟。因此劉邦相信,這個孝順的劉盈,一定能夠不辱使命,保護好劉如意。
可惜的是,劉盈一直讓父親失望,這次也毫不例外。他不僅沒有照顧好弟弟,反而把自己“照顧”了進去,最後還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劉邦幹的第二件事情:任命周昌為趙國宰相。
劉邦就一直悶悶不樂,總是唱一些幽怨的楚歌。對於君主的這種表現,大臣們不了解情況,也都不敢去勸。直到一個年輕的叫趙堯的禦史,他猜出了皇帝的小心思,並提出了一個寶貴的建議。
趙堯進諫道:“皇帝如果想要保護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就要在趙國安排一個強勁有力的國相。這個人不僅要有本事,還必須是呂後、太子及大臣們平時懼怕的人。”
“依愛卿所言,誰才是這個合適的人選呢?”劉邦急不可耐地問道。
“滿朝文武,除了禦史大夫周昌外,無人可擔此重任。”趙堯堅定不移地回答道。
“這個人選,我看行!”
於是,劉邦馬上召見周昌,並告訴他:“煩勞先生幫我辦件事情,請您去趙國擔任國相吧。”
一聽這話,周昌就哭了,說陛下沛縣起兵的時候,老臣就追隨左右,這怎麼把我下放到了地方,離開中央去諸侯國呀?
劉邦解釋道:“先生莫哭,我知道這是一個降職,但是我私底下吧,實在是放心不下劉如意,還望先生去趙國保護他。除您之外,其他人誰都不行,這實在是迫不得已,還望先生替我走這一遭吧!”
可見,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周昌不能再說什麼。他隻好收拾完行李,去趙國擔任宰相了。
至此,劉邦的這步“周昌相趙”,成了保護劉如意的一枚重要棋子。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選擇周昌呢?
有三個原因:
第一,周昌是沛縣的中堅力量,值得信賴。
第二,周昌是一位直言進諫的大臣,“應該”不會有辱使命。
第三,周昌有恩於呂後,對於這個“拜謝”的人,呂後也“應該”不會難為他才是。
請注意,我在這裏,連續用了兩個應該,而不是絕對,這也為未來那場慘案,埋下了一個深深的伏筆。
書歸正傳,在送走周昌後,劉邦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他絕對有理由相信,這個以直言進諫而聞名的大臣,應該會保住劉如意的性命而自己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誅殺一切對戚夫人不利的人,以達到敲山震虎,警示那個人的作用。
這個倒黴撞上槍口的人,就是呂後最重要的外戚,她的妹夫——樊噲。
劉邦幹的第三件事情:誅殺樊噲。
漢十二年四月,劉邦在彌留之際,他突然聽見一個小道消息,說前線打仗的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後,誅殺戚夫人和劉如意。
劉邦氣得急火攻心,他立刻下令,讓陳平帶領大將軍周勃立刻趕赴前線:至軍中,即斬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