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百的君王都是聽信讒言的。
要說哪個皇宮沒有複雜的關係,皇宮裏有幾個老實的女人呢?隻不過戚姬最得劉邦寵,她才會不安分了。
戚姬想讓兒子易儲想魔障了,要說劉邦引誘了她,她就夢寐以求了,兒子坐不上那個位子,她就喪心病狂。
劉邦死後她還敢和呂後叫陣,就是劉邦把她慣得太猖狂了。
不識時務,不會看形勢,還一個勁兒的逞能,認為自己能降住呂後,劉邦要是活著她也鬥不過呂後,何況劉邦已死,你還能仗著誰?你手裏有什麼權利能夠收拾呂後?
殺樊噲這件事可能對呂後的刺激太大。
可惜樊噲不該死。
要知道,這根本就是一個千古冤案呀,樊噲在前線好好地打仗,沒招誰,沒惹誰,怎麼就被人舉報了呢?舉報的原因不是劉邦找的借口殺樊噲,就是戚夫人從中作梗,找人誣陷樊噲
可見,在劉邦的心目中,愛子與愛妾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且為了保護他們,劉邦絕不手軟,甚至不惜製造冤案。
也就是戚夫人日夜啼哭慫恿的劉邦對樊噲起了殺心。
呂後恨戚夫人可不是一個原因,為了他們母子劉邦竟然要殺死跟他是最親近的朋友和戰鬥在生死一線的最親密的戰友,還是連襟,樊噲跟劉邦是最近的,劉邦卻要殺他,可見劉邦的偏心,呂後不殺戚夫人她會殺誰?
根本就不是呂後多狠,戚夫人確實是一個禍害,她根本就沒有爭奪大漢天下的資格,她就不應該爭,真是自不量力,自取滅亡,也是活膩了。
如果沒有劉邦要易儲的風波呂後也不至於殺戚姬吧?
帶著兒子老老實實的去封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呂後哪有閑工夫想到她,人的悲慘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可惜的是,即使劉邦這樣幹,這樣處心積慮地囑咐太子,讓周昌入趙,誅殺樊噲,保護還是不夠,且這第三件事情,劉邦都沒有幹好,還讓派去的人給徹底攪黃了,他自己也沒有機會再去彌補和挽救了。
原來,奉命的陳平與周勃並沒有履行劉邦的聖旨,反而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盤。
一方麵,陳平與周勃認為:樊噲是劉邦最忠心耿耿的將領,且劉邦正在生病,因此誅殺樊噲的命令,很可能是劉邦一時間的胡言亂語,要是認真去履行了,未來劉邦一旦後悔,豈不是很慘。
另一方麵,陳平與周勃還認為:樊噲是呂後的妹夫,且呂後現在的勢力扶搖直上,未來有可能垂簾聽政,咱們要是斬殺了樊噲,呂後一旦追究起來,咱們豈不是會更慘。
於是,在好好地思索了一番後,陳平與周勃決定違抗聖旨。他們沒有履行劉邦第一時間誅殺樊噲的決定,而是把樊噲押進了囚車,準備送到京城,讓劉邦自己處理。
結果,還沒等陳平與周勃回京複命,他們就得到了一個消息,一個讓所有人不知所措,並給這個剛剛建立的大漢王朝帶來一場驚天動地的消息!
漢十二年四月,這位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基稱帝,推翻暴秦,改朝換代,氣吞寰宇,統一天下的大漢王朝締造者劉邦,終於完成了曆史賦予的使命,在長樂宮駕鶴西去,享年六十一歲。
至此,一個舊的時代,終於結束;而一個新的時代正式開始。
那麼,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劉邦生前玩命保護的戚夫人、劉如意,他們能夠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繼續存活下去嗎?
後世文人一提起劉邦就說他專殺開國功臣,什麼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一下劉邦是否真殺了開國功臣。
劉邦開國功勞最大的,據其自己供述,其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他不如子房,經營後方運糧籌餉他不如蕭何,行軍打仗指揮千軍萬馬他不如韓信,此三人是為漢初三傑。
三傑當中蕭何功勞最大,劉邦曾經對手下眾將說諸將如同功狗,聽命指揮指那打那,蕭何確是功人,所以蕭何封賞最厚,位極人臣可劍履上朝不須參拜。
張良功勞也不小,可以說劉邦的戰略計劃都是由張良負責製定,鴻門宴前也是張良利用項伯報他的恩而知會劉邦的,使其逃過一劫的,是劉邦救命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