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呂後的戰鬥力真不是一般的強。唯有這種女人才配得上皇後這個頭銜。
反觀戚夫人,雖然她也有能力,但是她的能力全是歌舞表演,跟政治一點兒關係也沒有!而在這場戰役中,戚夫人除了日夜哭泣、天天流淚外,就沒有第二個招數了。
遇到挫折的時候,戚夫人梨花帶淚,尋求劉邦的幫助。徹底失敗後,戚夫人還是失聲痛哭,卻不想任何補救措施,她甚至沒有向劉邦提出任何要求,哪怕是一個保全自己的辦法。
或者說,這個戚夫人,她從來就沒有想過:從挑戰皇後寶座的那一刻起,她跟自己兒子劉如意的性命,已經徹底懸在懸崖邊上了,如果不成功,就隻能去成仁了!
誠然,戚夫人的能力很弱,腦子也不夠聰明,但是,如果她擁有一個不離不棄,對自己始終如一、堅定不移的好男人,她也一定會成功。
比如武則天的老公李治,人家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不管再難再苦,也要迎娶武則天為妻。如果這樣的話,戚夫人也一定會成功。
可惜的是,劉邦是一個典型的外戰內行,內戰外行的男人。對於國家大事,劉邦雷厲風行,說一不二;對於內部矛盾,他卻優柔寡斷,搖擺不定。
遙想當年,劉邦被匈奴揍回來後,他就讓呂後的女兒魯元公主去和親,且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態度堅定,聲稱“非嫁不可”。
結果呢,等看見呂後的眼淚後,劉邦二話不說,立馬就完了,且馬上改變了自己的決定。到了最後,劉邦找了一個宗室的替死鬼,代替魯元公主出嫁去了。
這一次,在戚夫人挑戰皇後的戰役中,劉邦也再次出現了這種情況。剛開始的時候,劉邦說一不二,堅定不移,死活要換太子。
結果呢?在功臣派、外戚派的集體反對中,劉邦遇到了一點兒小小的挫折,就打起退堂鼓來,獨自逃跑了。
後來,憤怒無比的劉邦又提出了更換太子的主意,且這一次更加堅定不移,誰攔誰死!
結果呢?跟上次一樣,當看見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後,劉邦就以太子羽翼已成,天下輿論和民心在太子一邊為由,再次放棄了。
雖然劉邦的這番話,說得合情合理,但實際上呢,是劉邦已經扛不住了。在功臣派、外戚派的雙重攻擊下,劉邦早就怒氣全消,準備逃跑了。
因此,所謂商山四皓不過是正好出現的一個台階,好讓劉邦趕緊下台罷了。
要知道,雖然廢儲困難重重,但是,但凡君主肯一意孤行下去,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別的不說,單說劉邦的這個漢朝,漢景帝廢除太子改立劉徹,劉徹改立太子換漢昭帝,這些都是曆史上的成功案例。
因此,戚夫人的愚蠢無能,劉邦的舉棋不定,才是他們這場戰役失敗的真正原因。
那麼,這場戰役結束後,硝煙能夠愉快地散去,劉邦還能見到那種“家和萬事興”的愉快場麵嗎?
不可能。
要知道,這場戰役是結束了,但是現在的呂後與戚夫人,儼然成了生死冤家!經過了這麼一場殊死的戰役,這個苦大仇深、憤怒無比的呂後,她怎麼可能冰釋前嫌,放過戚夫人和劉如意!
知子莫若父,知妻莫若夫,自從誅殺了韓信、彭越後,劉邦就徹底看清楚了這個老婆。這是一個嗜血如命、殘暴凶狠,為了那至高的權力,一切皆可拋棄的女子!這樣的女子,豈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戚夫人能夠應付得了的!
看看劉邦臨死前呂後與他的對話,您就會清楚地知道,這個女子已經被“權力”這劑毒藥腐蝕到了何種程度。簡直就是“病入膏肓,深入骨髓”
漢十二年四月,劉邦自知大限將至,他放棄了所有的治療,準備駕鶴西去。結果,就在劉邦生命的最後關頭,身為結發妻子的呂雉,她一不哭,二不鬧,三不敘舊,隻是冷冷地問道:
“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
想想劉邦的心情吧,現在要死的人,是我,不是蕭何!你一個婦道人家,怎麼政治欲望這麼強烈呢?老子還沒走呢,你不關心我的身體,卻關心國家大事,誰才是這個公司下一任的總經理!你的野心,是不是也忒大了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