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失敗,要有水的精神。
--俞敏洪
在"創業大學堂"首場講座《在失敗和探索中成長》中,主講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告訴那些想要創業的大學生們,創業要有堅韌不拔、不怕失敗的精神,要有準備期,要懂得分享。"成功是沒有止境的。"俞敏洪認為,活著的人是不能講成功的,因為隻要還要往前走,就有經曆失敗的可能,"我們要追求的成功是一種心態上的成功,我把它比喻成摔倒了爬起來的精神。"在這裏,我們來看看俞敏洪一篇名為"我生命中的兩次重大失敗"的博文,相信能給創業者足夠的啟示和參考。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在失敗中尋找與把握機會的過程,沒有失敗就無所謂成功,沒有遭遇過挫折和失敗的人生是不豐富的人生,就像白開水,純淨卻沒有味道。一個人是否活得豐富,不能看他的年齡,而要看他生命的過程是否多彩,還要看他在體驗生命的過程中能否把握住機會。
人生的機會通常是有偽裝的,它們穿著可怕的外衣來到你的身邊,大多數人會避之不及,但那些具備獨特素質的人卻能看到其本質並抓住它們。這些素質中最重要的就是承受失敗的能力和勇氣。我在自己的生命曆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敗,但也正是這些失敗及其背後隱藏的機會最後成就了我。最終,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就是藏在失敗背後的機會也許是最好的機會,這也使我進一步增加了堅強麵對失敗的勇氣。到後來,坦然麵對挫折和失敗便成了我的一種常態,在失敗麵前,我會不斷激發自己的鬥誌,就像高爾基在《海燕》中所說的那樣:讓暴風雨(失敗)來得更猛烈些吧!
下麵我來講述對我生命有轉折意義的兩次失敗。
第一次是我的高考。我在一篇文章中講過我高考的故事,那時並沒有遠大的誌向,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離開農村到城市生活就是我的夢想,而高考在當時是離開農村的唯一出路。但是由於知識基礎薄弱等原因,我第一次高考失敗得很慘,英語才得了33分;第二年我又考了一次,英語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孫山;我堅持考了第三年,最終考進了北大。這裏我想說明的是兩點:第一點是堅持的重要,因為無視失敗的堅持是成功的基礎;第二點就是能力和目標成正比,能力增加了,人生目標自然就提高了。我一開始並沒有想考北大,師範大專是我的最高目標,但高考分數上去了,自然就進了北大。這算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失敗和成功交織的滋味。
我的另一次刻骨銘心的失敗是我的留學夢的破滅。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出現了留學熱潮,我的很多同學和朋友都相繼出國。我在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下也開始動心。1988年我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我全力以赴為出國而奮鬥時,動蕩的1989年導致美國對中國緊縮留學政策。以後的兩年,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大減,再加上我在北大學習成績並不算優秀,赴美留學的夢想在努力了3年半後付諸東流,一起逝去的還有我所有的積蓄。
為了謀生,我到北大外麵去兼課教書。為了挽救顏麵我不得不離開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無天日的地步。但正是這些折磨使我找到了新的機會。盡管留學失敗,我卻對出國考試和出國流程了如指掌;盡管沒有麵子在北大待下去,我反而因此對培訓行業越來越熟悉。正是這些,幫助我抓住了個人生命中最大的一次機會:創辦了北京新東方學校。
一個人可以從生命的磨難和失敗中成長,正像腐朽的土壤中可以生長鮮活的植物。土壤也許腐朽,但它可以為植物提供營養;失敗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煉我們的智慧和勇氣,進而創造更多的機會。隻有當我們能夠以平和的心態麵對失敗和考驗,我們才能成熟、收獲。而那些失敗和挫折,都將成為生命中的無價之寶,值得我們在記憶深處永遠收藏。
對於失敗,俞敏洪表示,創業創一次失敗了就不再創了,那是遠遠不夠的。"任何時候勇敢地追求,你不會有多大的損失,不追求損失就大了。你創業本來就是一無所有,就算你創業失敗一百次,你不還是一無所有麼?"俞敏洪建議創業者做事情都要有一個心理預期,預料到可能的最慘結局,進行思考評估,把這個最慘的結局想清楚了,就算真的到了那個結局,也就不會害怕了。"你創業的最根本的打算就是我做不成,我賠得起,這是一個前提。不能像炒股票一樣,借了錢做到賠不起的程度。憑你能得到的財力、投入的精力、你承受失敗的能力,你估量一下,覺得全丟光了你還可以從頭開始,這時你就開始創業。"
2005年11月15日,上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首款網絡遊戲《征途》宣布開始終極內測,接受玩家的檢驗。這家公司的董事長是我們久違了的史玉柱。這一次,他決心要做一款"2D的關門遊戲"--"反正不是關我們的門就是關別人的門,讓別人從此再不敢做2D遊戲。"
這個在"腦黃金時代"跌倒、在"腦白金時代"爬起的營銷奇才,一入場就出手闊綽:"我為網絡遊戲準備了2億美元,用1億,存1億。"在此之前,陳天橋為網遊設定的門檻是1億元人民幣,而史玉柱硬是將其抬高了7倍。
不可否認,當史玉柱以玩家身份開始網遊運營者的新生涯時,與質疑並存的,是他作為外來者"不拘一格"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