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第二十三課 創業者必須清楚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3 / 3)

經曆多次大環境起伏,任正非對危機特別有警覺,既然危機總是會來,就必須先做好準備。盡管華為已是年營業額1120億人民幣的大企業,但任正非仍然經常提醒華為員工,冬天已經不遠。"10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10年。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來到,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曆史規律。"

任正非是革命的忠誠信仰者,把許多新觀念帶進華為,確保華為保持革命的意誌並贏得革命。

他認為矛盾和衝突是好事,解決矛盾和衝突,是成長動力的來源。

資本主義強調資本家掌握生產工具(土地、設備和資金等),因而掌握生產過程創造的大部分剩餘價值,與勞工形成對立。在中國南方改革開放中心深圳,任正非看到科技業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知識,存在於工作者的腦袋,而非資本家手上,雙方的關係對等,生產過程的剩餘價值,要讓工作者參與分享,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創造更大價值。

因此,華為付高薪找一流人才,並且配股票。"沒有促成自己體麵生活的物質欲望,沒有以勞動來實現欲望的理想,就會因循守舊、故步自封,進而滋生懶惰。"另一方麵,華為又創造矛盾,不像國有企業承諾工作保障,而是實行"末位淘汰"製,讓員工繃緊神經拚戰,表現不好隨時換掉,表現好的立刻提拔。任正非強調,"企業就是要發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企業要擴張,必須有這三個要素。新機會點出現時,自然會有一批領袖站出來爭奪市場先機。每個部門都要有一個"狼狽組織計劃",既要有進攻性的狼,又要有精於算計的狽。"

1996年1月,華為進行一波組織改革,要求每一位幹部交出兩封信,一封是辭職信,一封是新職就任信,讓公司視組織改革後的人力需要,個別決定接受哪一封。"什麼叫成功?經九死一生還能好好活著,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華為沒有成功,隻是在成長。華為經過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會構成我們的災難。"

盡管有離職員工批評任正非冷血、好鬥爭,但他從刻苦生活中所累積的智能,與許多西方企業管理的概念不謀而合。任正非從不響應外界對他及華為的批評,也不接受媒體采訪,更不準華為員工出去和別人辯論。華為的高層領導不設專車,在公司吃飯和看病一樣排隊,付同樣的費用,公司裏沒有人有形式上的特權,讓人不得不服氣。

任正非讀大學時參加過紅衛兵活動,他深信群眾可以被動員。在華為,他通過演講、辦內部的《華為人報》和一年一度的大合唱等活動,持續動員員工邁進到下一個目標。每年年終,華為都租下體育館,舉辦全公司的大合唱活動。現場貼滿各式慷慨激昂標語,比方"亞美歐非,壯誌未酬誓不休",然後每個部門員工輪流起來唱歌,本質是激勵士氣的誓師大會。

1998年,華為開始進攻海外市場,內部免不了又是一連串造勢活動,鼓勵有誌男女出國拓荒。

原本在華為上海研究所做研發的呂曉峰,因受感動而請調銷售部門,前往非洲的阿爾及爾及突尼斯開拓市場。呂曉峰後來在突尼斯一場空難中幸存,任正非特別抽空去醫院探視他,並惦記著呂曉峰的外衣毀損,還帶他上街去買新衣服。呂曉峰後來把這段經曆寫成文章,發表在2002年6月的《華為人報》上,許多員工看了都熱淚盈眶。

"惟有偏執狂才能幸存",是英特爾前CEO安迪·葛魯夫(AndyGrove)的名言,任正非卻在中國實踐了這句話。葛魯夫和英特爾已具有世界知名度,而任正非和華為的世界之路才剛起步。從國家領導人到一般員工,都對華為期許很高,任正非則是平常看待。"我沒有遠大的理想,思考的是這兩三年要幹什麼,如何幹才能生存下來。活下去永遠是企業的硬道理。"

當然,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將大大增加創業者成功的幾率,同時也會給初創企業帶來活力。對此,俞敏洪認為,創業者在創業之前,想法很好,隻要你覺得自己有資本,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強的風險意識,而且非常能吃苦耐勞,這樣就可以自己創業了。另外,心理調適至關重要。順利的時候是比較幸運,不順利的時候要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輕易放棄,要保持心理的健康。要預計到所麵臨的困難,隨時做好應對挫折的準備。所以,俞敏洪強調,創業者必須具有一定的風險意識,在自己創業前,必須進行市場調查和論證,成熟後才能投入。因為市場競爭是無情的,一切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都必然要受到市場的懲罰。當然,並不是說在創業之前一定要做得非常完美,其實這樣很有可能延誤了商機。隻要認定是正確的,就應該馬上開始運作。

對此,俞敏洪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談道:"大多數創業者在決定創業時都隻考慮眼前而不考慮未來,結果快樂沒得到卻得到痛苦。"事實上,人世間一切有意義的事若想成功,那就必須忍受一時的痛苦。你必須熬過眼前的恐怖和失敗,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或標準,把目光放在未來。本來任何事都不會使我們痛苦,而真正使我們痛苦的是對於痛苦、失敗的恐怖。創業的經驗都一樣,一定要做好賠錢的心理準備,有時平心靜氣地等待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