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創新思維定勢(2)(3 / 3)

這種二歧式一旦被超越並得到解決,我們如果把這兩極能夠一起納入它們原本相屬的統一體中,例如,在健康兒童中,在健康成人中,或在特別有創造力的人中,那麼,我們就能認識到,二歧化或分裂本身是一個病理過程。這時一個人的內戰也就有可能結束了。這種事情也正是被我稱為自我實現的人身上發生的。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們描繪為心理上健康的人,那正是我們在這樣的人中所看到的。

當我們從總體中挑揀出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最健康的人時,我們將發現這些人在他們一生中,有時得益於治療,有時沒有治療,都已經能把這兩個世界合而為一,並在兩者中都能安然地生活。健康人好像具有一種健康的稚氣。這是用語言難以說清的,因為“稚氣”一詞習慣上意味著成熟的反麵。假如最成熟的人的生活也是赤子般的,這聽起來像是矛盾,但實際上並不矛盾。最成熟的人也是最有情趣的人。這是一種更可以接受的說法,這些人也是能夠隨意倒退的人,他們能變得像個孩子並和孩子在一起玩,接近孩子們。孩子一般會喜歡他們並願意和他們相處,這絕非偶然,他們能倒退到那一水平。非意願的倒退自然是非常危險的,自願的倒退卻顯然是非常健康的人所特有的表現。

如何才能達到這種融合?在日常促進人內部這種融合的實踐中,惟一真正可行的辦法是心理治療。這當然並不是一個現實的或甚至受歡迎的建議,自然也存在自我分析和自我治療的可能性。任何能增進深蘊自我知識的技術在原則上應該也能增進一個人的創造力,使他能夠利用思想與觀念作戲的這些原動力,能夠超越這個世界和地球,擺脫常識的束縛。常識意味著在現實中生活,但有創造性的人是那些不想要現實而寧願造就另一個世界的人。為了能夠做到這點,他們必須能夠脫離地球的表麵,去想像、幻想,甚至成為瘋狂的和著迷的,等等。我能向那些管理有創造力的人提出的實際建議很簡單,隻能是注意發現這樣的人才,因為他們是已經存在的,然後把他們選拔出來,並緊緊把握住他們。

如果向某一個公司說明這些第一流的創造性人物是怎樣的,他們就會明白這些人是多麼有作用的。他們往往正是那些在一個機構中製造麻煩的人。他們往往不循規蹈矩,往往有點不合時宜、不現實,常被稱為缺乏訓練;有時不嚴格、“不科學”,這是就一種特定的科學定義說的。強迫性格較強的同事往往稱他們為幼稚、不負責任、野性未除、發瘋、愛推測、無批判、無規律、容易激動,等等。這聽起來像是對流浪漢或波希米亞人或古怪人的描述。但應該強調一點,在創造性的早期,你已經開始成為一個浪蕩漢或波希米亞人或古怪人了。

有一種“腦風暴”法可能有助於我們成為有創造性的,因為這種方法來自那些已經成功地成為有創造性的人。他們讓自己在早期思想階段成為這樣的流浪漢,他們讓自己成為無批判的,他們任自己產生各式各樣怪誕的想法進入腦海。在情緒和熱忱的衝動下,他們可能潦草地寫出詩篇或公式或數學解答,或製定理論,或設計實驗。這時,隻有這時,他們才進入次級過程,變得較有理性,較有控製,並有批判了。假如你在過程的第一階段就力求有理性,有控製,有秩序,你會永遠得不到它。“腦風暴”法正是這樣的——無批判——任你自己與觀念作戲——自由聯想——任它們大量地跳到桌麵上來。然後,隻有這時,才拋掉那些不好的想法,或無價值的想法,保留那些好的。假如你怕造成這樣的狂想錯誤,你也就永遠別想得到任何光輝的思想。

當然不必按照一種模式將這種波希米亞式的事務進行到底。他們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倒退為自我服務、自願的倒退、自願的發狂、自願進入無意識。這些同樣的人後來又能戴上他們的帽子、穿上長衫,成長起來,變得理性了、明智了、有條理了等等,並能用批判的眼光審查他們在熱情迸發時和創造性強烈時產生的一切。於是,他們有時又能說,“它在誕生時給人的感覺是那樣的美妙,但它實際並不怎麼樣”,因而又把它拋棄。一個真正整合的人能夠既是次級的,又是始發的;既是稚氣的,又是成熟的。他能倒退,又能回到現實中來,在他的反應中變得較有控製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