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需要,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學業水平、工作能力和社會角色的實際情況,對眾多的需要作出正確的取舍。以“知足常樂”的心態來防止失落感,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同時,還要正確對待輿論。因為,虛榮心與自尊心是互相聯係的,自尊心又和周圍的輿論密切相關。別人的議論,他人的優越條件,都不應當是影響自己進步的外因,決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隻有這樣的自信和自強,才能不被虛榮心所驅使,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人生在世要有一定榮譽與地位,這是心理的需要,每個人都應十分珍惜和愛護自己及他人的榮譽與地位,但是這種追求必須與個人的社會角色及才能一致。麵子不可沒有,也不能強求,過分追求榮譽來顯示自己,就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
對於虛榮心,切不可從如何破壞它入手,而應該放在如何改善它、誘導它走向健康的地方去。大剛完全可以利用小平的攀比心理,充分挖掘自家的優勢和長處並加以發揮,使小平的心理得到充分的滿足。那麼,虛榮這種人際正常交往中的障礙物,就能為我們造福。
別讓痛苦捆綁自己
“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學會寬恕,學會諒解別人,是一種改變人生的藝術,它可以使自己受到大家的認同,而順利前行。
你常在自己腦子裏預設了一些規定,認為別人應該有什麼樣的行為。如果對方違反規定,就會引起你的怨恨。其實,因為別人對“你”的規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不是很可笑嗎?
大多數人一直以為,隻要你不原諒對方,就可以讓對方得到一些教訓,也就是說:“隻要我不原諒你,你就沒有好日子過。”其實,倒黴的人是你自己,憋著一肚子窩囊氣,甚至連覺也睡不著。
下次準備怨恨一個人時,閉上眼睛,體會一下你的感覺,感受一下你的身體,你會發現:讓別人自覺有罪,你也不會快樂。
你要不要讓他感到愧疚,對他都差別不大,但是卻會“破壞你的生活”。萬事不由人,如果發生了地震,你所在的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你能說“我永遠也不原諒該死的地震嗎?”萬一小鳥無意中在你的頭上排泄,你會痛恨這隻小鳥一生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為什麼要怨恨別人呢?人類無法控製地震和小鳥,也同樣無權控製他人。所有對別人的埋怨、責備都隻不過是自己造出來的。
因為寬恕,你能夠坦然地咽下生活百味;因為寬恕,你的胸懷博如大海,可以任恩恩怨怨沉浮;因為寬恕,你的品質偉岸如山,盡管讓情感愛恨縱橫。
歲月可以抹去仇恨的印記,時光卻衝不淡感激的心情,在寬恕與被寬恕的雙贏中,有一塊最晴朗的天空等待著你。
梁先生是個很不錯的人,在朋友圈子中也曾經以樂於助人、待人真誠而受到廣泛好評。可是,也正是因為他對朋友很真誠,所以難免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所欺騙。這使他覺得非常的憤怒和不解,每當和朋友們談起這些事情,他的目光之中都燃燒著怒火,並且咬牙切齒地說道:總有一天,我要讓他們嚐嚐被人欺騙是什麼滋味兒,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雖然時間過去很多年了,梁先生仍然不能忘懷他所受到的傷害,並且不再輕易相信任何人,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總是滿腹戒心,首先考慮的是別人是否有什麼企圖,在和客戶談判的時候也總是寸土不讓,時間長了,他談的幾樁生意都沒有成功,手下也有不少員工紛紛辭職。這就使得他更加憤怒、更加懷疑別人,更加的怨天尤人,滿腹牢騷,並逐漸的失去了鬥誌,變得鬱鬱寡歡,公司最終倒閉了。梁先生開始覺得生活亂成了一團,他感到絕望,心裏逐漸的冒出了一個可怕的想法:我今天的生活都是拜那些欺騙我的人所賜,既然我不能幸福快樂,我也要讓他們不得好死!在一次和幾個朋友喝酒聚會的時候,酩酊大醉的他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和他關係最好的朋友羅先生坦誠地對他說:老梁,我覺得你應該去看看心理醫生,你應該學會寬恕。
雖然梁先生覺得很生氣,可是酒醒之後,他反複思量著羅先生的話:也許我真的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心理了?
觀念突破:寬恕還是怨恨
人們在受到傷害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憎恨,一種是寬恕。憎恨的情緒使人一再地沉浸在痛苦的深淵裏,反複數落對方的不是,也不斷地後悔自己當初所做的種種不理智的行為。如果憎恨的情緒持續在心裏發酵,可能會使生活逐漸失去秩序,而行為越來越極端,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而寬恕就不同了。寬恕必須承受被傷害的事實,從“冤冤相報”到“我認了”這樣的情緒轉折,認識到不寬恕的壞處,從而積極地思考如何去原諒對方。多數的心理分析家都承認,從被傷害,憎恨到平複、重修舊好的過程中,都必須經曆一些困難的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