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察言觀色——準確判斷套話是不是謊言(2)(3 / 3)

在具體的約談過程中,麵對抱著運氣觀念的約談對象,調查員索性直接告訴嫌犯,既然他不願意說實話,你也無法勉強,真相隻有他自己知道。接下來,你可以告訴嫌犯,他得試試自己的運氣夠不夠好,看看調查員到底能不能找出必要的證據逮捕他。

在調查一起毒品案件時,我們曾抓獲了一名運送毒品的司機。司機將毒品藏在貨物的夾層裏,妄圖通過海關,結果被查處。但是他交代自己並不知情,隻是替別人運送貨物。

我們明白,運送毒品的罪行要小很多,而且毒品背後的違法行為若無法查出,危害將會非常大。為此,這位運送毒品的司機,被作為重點偵訊對象。

下麵還原一下現常

經過幾次約談,這位司機始終強調自己隻是司機,對接貨人並不知情。

調查員:顯然你不想告訴我實話。

嫌犯:沒錯!

調查員:你也知道我不能逼你說。

嫌犯:你說對了!

調查員:你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你得賭賭看我有沒有辦法找到全部的證據。如果你現在合作,負起責任,檢察官和法官會考慮從輕量刑的。但如果等到我把證據找齊,一切就為時已晚了。看著我的眼睛,我這個人像鬥牛犬,不屈不撓。我會把你的案子當成我的生命一樣,不是隻在茶水間閑聊。我一定會深入調查。你覺得自己的運氣夠好嗎?如果我是你,可不會覺得太走運。我想你現在應該跟我說實話,省下以後的許多麻煩。

這種威脅的手段,可以增加嫌犯心中的不確定性,或許具有一定的功效。

縮小偵查範圍

幼兒撒謊時有個常見的現象,會故意漏掉一些關鍵的內容。這些漏掉的內容就是孩子出錯的地方,也是難以啟齒的地方。

幾年前,我和侄子一起散步時遇到了一個男孩。我認出這個男孩是他的同學,對他說:“看,那不是你的同學嘛?”侄子朝那男孩揮了揮手。那個同學同樣表現得很平淡。我猜想他們之間一定有什麼過節,於是問侄子他們是怎麼回事。他告訴我,他們因為一塊橡皮吵架了,在那之後,就這樣了。我猜測他們可能是打架了。我問清楚之後,侄子驚奇地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其實,我侄子在緊要關頭選擇了跳躍式說法,含糊帶過意圖隱瞞的內容。

同樣,調查員與約談對象約談的過程中,如果約談對象說謊,在說到希望隱瞞的部分之前,講的都是實話。但是到了緊要關頭,約談對象會以跳躍式說法含糊帶過意圖隱瞞的內容。這是說謊者常用的招數。

稍後,等渡過了這段敏感範圍,又會繼續說實話。調查員如果聽不出約談對象的跳躍式說話,可能會忽略這些有價值的線索。

根據我的總結,說謊者經常使用的跳躍式說法包括:“我所知道的就是……”“沒多久……”“沒多久之後……”“後來……”“在那之後……”“雖然……”“即使……”“當時……”“那時……”“此外……”“結果……”“最後……”“不過……”“還有,在那之前……”等跳躍式說法,快速推進時序,避開敏感範圍。

在約談的過程中,嫌犯有時候會提供很多細節,然後又突然出現跳躍式說法。此時,你應該再次回到跳躍式說法出現之前的情景,並請對方詳細說明。通過這樣的做法,調查員最終能縮小真相的缺口,迫使嫌犯吐出實話。

在偵訊一件少女被殺案的時候,我與嫌犯約談的過程如下:

嫌犯:我走進商店買了一瓶啤酒,然後離開商店走進車裏。

調查員:告訴我,在你買了啤酒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嫌犯:我就走到門口,然後就離開商店啦。

調查員:告訴我,你走到門口時到底做了什麼?

嫌犯:打開門,然後就走到車子邊。

調查員:在你打開門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嫌犯:一個女孩子跟我擦身而過,走進店裏。

這裏,受害的少女出現了。盡管嫌犯到此時仍不承認,但調查員已經將真相缺口縮小,足以證明嫌犯就出現在失蹤女孩最後被看見的時間與地點,而且嫌犯就出現在這裏,嫌犯的供詞裏已經出現女孩的身影。

到了這裏,就為進一步的偵訊提供了線索。少女出現之後,嫌犯做了什麼?隻要順著這條線繼續往下,就一定能夠從嫌犯嘴裏套出有價值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