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調查員在與約談對象約談的過程中,大約有60%的信息溝通是透過非言語行為來完成的,因此判讀他人的非言語行為對偵訊工作至關重要。然而,對非言語行為判斷,總是存在一定的誤判範圍。
調查員在偵訊嫌犯時,經常忽略了非言語行為泄露的有價值的線索,就進行某一現象的解讀,沒有觀察整體的非言語行為,產生判斷錯誤。特別是當調查員與證人或者嫌疑犯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時,更容易產生非言語上的溝通錯誤。所以,在進行跨文化約談時,建立基準行為相當重要。
首先,在距離方麵,調查員應該尤其注意。
在美接受培訓期間,教官告訴我們:
與約談對象約談的過程中,別擠掉了對方的人際氣泡。
人際氣泡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就是說,每個人在自己的潛意識裏,都生活在一個氣泡裏。不管是處於哪種環境中,周身都被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氣泡包圍著。雖然很多時候,根本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在某些時候,與別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內心會感到不安、緊張,這就是有什麼擠到了人際氣泡。在每個人的心中,這是一種本能的心理——保護自己無形領地的心理。
用通俗的方法來解釋這種“氣泡”,好比從領海基線量起12海裏以內的寬度屬於領海權,從身體以外起的部分距離同樣被人劃為自己的“領地”,這裏的領地就屬於氣泡。
關於氣泡,美國行為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在一所學校的閱覽室內,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斯金納走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
這樣的試驗進行了整整80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
當斯金納緊挨著他們的身邊坐下後,他們會不由自主地以一種敵視的目光看著身邊的這個陌生人。大多數人會選擇默默地移到別處,甚至有些人會明確地表示反感,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斯金納的這個實驗說明了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時,人們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起來。
斯金納經過實驗證明,氣泡心理不僅指距離上,還包括聽覺、視覺,甚至嗅覺上。比如,在一個公共場合中,很多人會對大嗓門講電話的人表現得很反感,在餐廳裏,對吃飯時交談甚歡的人表示強烈的不滿,這些通過聽覺產生的排斥心理,同樣是因為“氣泡”受到了擠壓。
通常,人們感覺氣泡是否被擠,與氣泡與氣泡之間的距離有關。假如兩個人麵對麵地說話,保持半米左右的距離,是最合適的。如果距離小於半米,甚至隻有幾厘米,在心裏會有壓抑的感覺。這時候,就是氣泡受到擠壓,“領土”被侵犯。
然而,如果說話的兩個人是情侶關係,別說10厘米,即便是零距離也不見得會覺得難受,這時候,是拉近了氣泡;可是,如果對方是陌生人,10厘米的距離就是氣泡被擠了。所以,氣泡是否被擠與人與人之間關係親疏有關。
比如在供人休憩的公園的長椅上,幾乎坐滿了人,隻剩下你身邊的那個位置空著,這時候走過來一個人,直奔你的方向而來,坐在了你身邊,通常你不會覺得被擠;可是如果公園裏隻有你一個人,別的位置都空著,這時候走過來一個人,直奔你的方向而來,擠在了你身邊,你八成會感覺“被侵犯”。
鑒於人際氣泡的重要性,調查員與約談對象約談的時候,要根據約談對象的文化背景,保持適當距離,至少50厘米。人際距離學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所創,用於區分人際社會中,個人與他人的親疏遠近。一個人覺得自在的秘密空間會因為文化及性別而有所不同,但通常是指個人周邊18~35英寸(約45~90厘米)。
這個距離是較為適中的,若距離較遠,則無助於雙方在情感上建立溝通。約談的過程中,如果雙方有肢體語言的接觸,這個距離可以在簡短的時間內實現。若距離太近,又容易給對方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對約談雙方的氣氛產生壓力。
調查員應在約談進行期間,找出對方的空間距離標準。侵犯個人空間會給對方造成壓力,提高現場的緊張氣氛,所以你要配合整體的約談策略,隨時調整距離。
做出舉動顯示自己的領域
前文說到人際氣泡,與約談對象約談的過程中,別擠到對方人際氣泡的同時,別被對方擠到了氣泡。
斯金納經過研究發現,人與人溝通的過程中,人際氣泡彼此之間是互相影響的,當一方的人際氣泡範圍擴大,另一方就會相應地縮校
調查員在與約談對象溝通的過程中,要掌握約談環境,要從時間、位置等各個因素中,占據主動。占據主動,就需要做出一些舉動,顯示自己的領域。比如,可以通過手、腳等途徑,擴大自己的領域。
在椅子上伸展雙臂或者將個人物品放在身邊,借此宣誓勢力範圍,是從容自在與優越的行為表現。甚至雙手撐在臀部,手肘往外突出(手叉腰),就像雙腳打開站立一樣,也是宣誓領域的動作。
在坐姿方麵,整個人縮進椅子或者采取胎兒般的姿勢,象征軟化及退縮。膝蓋縮起,手臂抱住小腿,這種半類似胎兒的姿勢也代表不安及退縮。
在站姿方麵,站立的姿勢可表現出權威或者服從,對抗或者合作,冷漠或者關心,焦躁不安或者氣定神閑等感受,所以要小心你所傳達的訊息。
調查員是整個套話過程中的導火索,即便被約談對象掌握著再多的有價值的線索,這些線索都需要通過調查員牽頭引出。被約談者是約談的主角,調查員卻要掌握約談環境的主動。這是實現套話的重要方麵。
想要顯示自己的領域,調查員的雙腳可以選擇打開站立,這種開放姿勢意味著支配與主導。雙腳足踝相碰的封閉站姿,則代表順從。站姿占領的範圍越大,被約談者就越表示抗拒。
同時,眼睛是一個重要的方麵,凝視被約談者的方式與時間長短,可以說明從屬關係,甚至是威脅恫嚇,凝視的時間越長,表現出來的支配意味越濃。目光往下是服從、恭順的象征。
不僅如此,眼睛很多時候還能“看”出話,這種“看”是緊盯著不放,目的是讓對方膽怯,從而說出實話。
在美國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了一起校園槍擊案,一個年輕人闖進校園槍殺了一位教授。整個過程是這樣的:教授走在人流中,突然衝過來一個人,對著教授的頭部連擊四槍,手段喪心病狂。整個過程隻有簡短的10秒鍾,作案者隨之逃之夭夭。很多學生都目睹了這一幕,在FBI調查員調查的過程中,有學生不斷提供各種各樣的線索。其中,一個學生提供的線索在很多學生中都出現過,FBI調查員懷疑這個學生可能知道這位凶手的狀況,最起碼,這個學生與凶手之間肯定有某種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