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把握主動是關鍵——地位高才能支起架子(2)(2 / 3)

麵對狡猾的嫌犯,調查員應該從情感上融化,這種方式有很多,調查員常用的方法是講故事。

講故事的方法可以激發人的情感,喚起人的同情心,接著即可動之以情。

當然,你說的故事應具有啟發意義,而且必須要精彩,並能給對方一個具體的行動方向。講故事能夠為嫌犯提供行為示範。如果他發現別人遇到類似處境,且做了正確的決定,他也可能會采取相同的行為模式。

這裏,故事可以是現實中存在的,也可以是虛構的,但一定要經過加工,才能達到藝術的效果。

比如,在調查一樁挪用公款的案件時,嫌犯遲遲不肯交代。

我看了卷宗,了解到案件的來龍去脈:26歲職員負責的款項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但她卻拒絕交代這些款被挪用到了何處。為了能追蹤到不明去向的錢款,我接手這件案子,參與問訊。

下麵還原這個場景:

調查員:你現在這個情況讓我想起我妹妹不久前惹上的麻煩。她是銀行的出納員,和你的工作很類似,都屬於財務方麵的。她有時候因為缺錢花,就從抽屜裏拿個幾塊錢。她一直都能把錢還回去,沒有被人發現。後來,她越來越大膽,錢越拿越多。不久,她交了一個很不好的男朋友,在男朋友的鼓動下,她拿了一筆不菲的錢款。因為遲遲還不上,有一天終於被銀行發現了。但她沒有說實話,反而不斷掩飾,結果問題越來越大,最後隻好坦白認錯,隻可惜這時已經太遲了。她不但丟了工作,銀行還因為她的偷盜行為決定控告他。我妹妹一直到事情無法收拾了,才打電話給我,但當時我也無能為力了。如果她一開始就說實話,最糟糕的情況可能隻是丟了飯碗,但現在還有可能要坐牢。你的情況跟我妹妹很像,在事情演變到我也幫不上忙之前,你趕快想清楚吧!

這位職員努了努嘴,我知道她在猶豫,在交代與否之間掙紮。

我注意到了這個肢體語言,很多時候,我們在作出一種決定之前,會擦一下臉頰或抿下嘴唇,或者會鼓起臉頰然後再輕輕地呼一口氣,這些都是下定決心的反應。

果然,她交代了。

解除對方的道德困境

在美接受培訓期間,教官告訴我們:

想成為一名優秀的FBI調查員,我們一定要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遵守道德?

在我十幾年的偵訊生涯中,我逐漸明白,當道德的問題被提出來的時候,證明人們已經發現,我們一直遵守的道德出現了問題。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

闖蕩江湖的人們講究“義氣”,不是單純的奉獻,而是一種投資。雖然它並不希望具體的受施者的回報,卻希望得到江湖——遊民群體的認同,得到他們的讚許,為他開辟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對頭多一道山”,就是這種意思的明確表達。具體的受施者如果能夠回報施予者,當然更是施予者所熱望的了。

這裏的義氣該如何解釋?如果你的好友做了違法的事情,受到了警察的抓捕,前來向你求救,你該怎麼做?如果有警察問你有沒有見過你朋友,你該怎麼做?你會怎麼做?

“該怎麼做?”和“會怎麼做?”是兩種出發點截然不同的行為。“該怎麼做”是站在法律的層麵,你應該和警察說實話,告訴警察你的朋友藏身之處。這才是“該怎麼做”的正確答案。然後,在遵守“該怎麼做”的原則背後,你背負著“義氣”,選擇了“會怎麼做”。這其中,很多人會選擇“會怎麼做”而擯棄了“該怎麼做”

調查員麵對選擇“會怎麼做”的約談對象時,要化解約談對象的道德困境。這樣才能讓對方說實話,而不至於出於道德問題,選擇欺騙或者隱瞞。

在我十幾年的偵訊生涯中,我發現有些案子,證人明明知道真相卻沒有說出來,選擇不報案,或者在先前的約談中對調查員說謊。這是因為他們多半已經陷入“道德的困境”中。

這裏,需要解釋一下,我們所涉及的道德,通常可以分為三類:法律的,社會的,自己的。

(一)法律的道德

法律賦予我們的道德是白紙黑字的,嚴肅的。中國是一個法製的國家,法律不容踐踏。隻是要明確一下,我們在這裏說的是犯罪和公民類的法律,是法律明文規定的道德。有一些法律中沒有明文規定的問題,比如同性戀、歧視、家庭暴力、性騷擾等涉及倫理的問題,事實上,它們遊離在合法與違法的邊緣,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例如,我有一個同學,聯係了他的兩個朋友進行一樁交易,對買方,他狠狠地提高價格,同時提出拿一定的介紹費;對賣方,他狠狠地壓低價格,同時提出拿一定的提成。遊走於兩個朋友之間,最後這筆交易成功了,他從兩個朋友那裏狠狠地賺到了一筆。

他的道德是利益高於一切——即使他的朋友還對他的信息靈通,幫助他們做成這筆生意感恩戴德。你能說他這種行為不道德嗎?

(二)社會的道德

人的社會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主要標誌。人生活在社會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各方麵的有形和無形的束縛,這些束縛來自於成長環境、社會文化、家庭生活、社會準則等。

社會的道德豐富多彩,包含了諸如倫理等複雜的因素,因此和法律規定的道德相比,社會的道德更多地帶有主觀色彩。法律的道德發揮的作用是客觀的,但社會的道德則並非如此。比如,即便你對某種道德標準非常肯定,但讓人有可能會在一些情況下改變自己的看法。

例如,人們經常會指責那些對婚姻不忠貞的人,但是如果對婚姻不忠貞的人是我們或者是我們的朋友,則感覺完全不同。與之類似,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人人平等,但是現實中很多人常常做不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