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感情上的套近乎,更能夠套出被約談者的話,再用一個案例來說明這個道理:
在美實習期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在調查一宗虐待老人案件時,一個重要的證人——當事人卻遲遲不願張口,這讓案件調查陷入僵局。
盡管調查員三番兩次地約談他,但他始終保持著沉默。
後來,一件事情改變了他的初衷,他開始願意與我們合作。
當時的事情是這樣的:
我們一行三人找到了這位老人,問訊的時候,他依舊是一言不發。
眼看著這次問訊又要陷入僵局的時候,他輕輕地說一句:“我的頭有點疼,你給我找幾種治療頭疼的藥物,盡快拿到我的房間來。”
對調查員來說,這就是任務。雖然簡單,但同樣需要執行。同行的一個人問,“你家裏有藥嗎?”老人搖搖頭。“你們兩個留下來照顧他,我以最快的速度回來”,同事說。
另一位同事趕緊端來一杯水,找出一個沙發靠墊,給老人靠上。第一位同事跑到附近的藥店,給他買了兩盒頭疼藥。
給他吃了藥之後,同事說:“另一盒藥是備用的,以備不時之需。”
在我們以為這次又要空手而歸時,他說了一句:“我把我的遭遇都告訴你們!”
建立在情感上的溝通是最好的接近對方的方式,也是最理想的套話方式。關心他人對調查員而言非常重要,同時這種關心必須出於真誠,人的本質是愛的相互存在。被人關心是一種美好的感受,關心他人是套話的潤滑劑。
性格差異與心理病態
在論述這個話題之前,先來了解一個人的性格構成。人的性格分析起來,共包含有三種“感情”。
第一種感情,是“動物的感情”。
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是由一個自私自利的寄生小動物進化而來的,雖然已經與動物區別開來,但動物的劣根性還未完全消失。
為了生存,需要有鬥爭,時而合作,時而分裂,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至今還保存著動物的習慣——在饑餓的時候,會襲擊、傷害賴以生存的環境。
第二種感情,是“社會的感情”。
單純地依靠“動物的感情”,人類難以長久存在,也許根本不能延續到現在。為了生存,他們需要收攏起部分屬於動物的感情,在一種“雙贏”的感情基礎上,組成社會,以馴化“動物的感情”,這樣人類才能有秩序地生活,持續不斷地存在。
第三種感情,是“個人的感情”。
這是屬於人類的一種特殊的感情,屬於心靈的產物,對外界環境比較敏感。由於每一個人的生活閱曆不盡相同,“個人的感情”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感情因素中的喜、怒、哀、樂,屬於維持和控製情緒的關鍵所在。
一個健全的人,他的感情是由上述三種“感情”組成的。建立在這三種感情基礎上的人,有著某種動物的特性,比如狗的忠誠、狼的殘忍,但也有必須改變原始感情的需要,以符合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如不能侵占別人財產、不能傷害別人性命,這樣才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
人類已經把“動物的感情”馴化得很好,他的感情中不能受“動物的感情”的支配,能夠嚴格地按照道德和約定俗成的標準表達人類的感情。但在人類的內心裏,屬於“個人的感情”卻得到宣揚和支配。比如,自戀狂、精神分裂者、暴力狂等,都屬於性格與心理中的一種類型。
這種自戀狂、暴力者,他們的性格來源於他們從來不曾對自己周圍的世界進行過細致的觀察。這並不令人驚奇,畢竟我們都是從孩童長成大人的,沒有人教我們忽略自己而關注他人,從來沒有。
當然,很多人都是正常人,他們的三種感情,“動物的感情”“社會的感情”“個人的感情”,都能得到正確的調節,彼此相安無事,與別人、社會正常相處,和諧溝通,沒有出現超越社會規則的某種現象。
自戀狂、精神分裂者、暴力狂屬於超越社會規則的某種現象,而超越社會規則思想的存在,可能就會引發超越社會規則的某種行為,而這種行為是不容易把握的。
在美學習刑事偵查期間,教官告訴我們:
FBI調查員要做到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和各種各樣的人溝通和交流,哪怕是變態者。公民見到路邊有一攤大便,可以捂住鼻子離開,但FBI調查員一定要緊緊地盯著這攤大便,不僅不能捂鼻子,還要做到和它交流。
這要求調查員一定要能夠與各種各樣性格和心理病態的人進行交流,這是FBI調查員的基本能力。
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多半是天生的,很少出現變化,人格異常是指人格特質改變到涉及個人與社會的程度,調查員不能僅憑單一的人格特質做判斷,而應該選擇由多種特征才能界定行為基準的方式。
以上麵說到的自戀狂為例,自戀狂的心理動機非常簡單,就是要引人注意,這種想法在很多看看來很可笑,甚至很幼稚。在孩子中,人來瘋的孩子就屬於這種心態。但他們的心態緊緊局限在他們心理不成熟的年齡階段,等他們的心智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會自動消除這種心態。但自戀狂則不會,他們將這種心態延續下來,並加以擴大,擴大到他們渴望讚美,感覺自己獨一無二,高人一等,認為全世界應該給予他們讚美以及最高禮遇。自戀狂會表現出高傲自大的態度,很少在意別人,而且常常有意無意地利用他人。他們隻和能提高他們自尊的人確立個人關係。自戀的人通常自以為能掌握任何情況,因此不太可能尋求法律協助。對於自戀狂,調查員應該避免批評他們,因為他們對於攻擊自信的言行非常敏感,而自戀的人會逐漸領悟現實狀況,尤其當他們麵對的是鐵證如山的事實檔案,足以證明他們的犯罪時。
精神分裂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由於特殊的成長環境,容易出現在街頭流浪的遊民中。由於他們的思緒混亂,而且證詞容易被質疑,對調查員來說,不是理想的套話對象。如果犯罪調查的嫌疑犯是分裂患者,他們大多侃侃而談,而且將幻想與現實混為一談,他們多半會慢慢供出隻有罪犯才知道的細節,隻不過夾雜著其他想象或者捏造的事實。
因此,調查員約談的對象如果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麼,調查員一定要有耐心,從大局著眼,別抓住一些細節,那些可能隻是精神分裂者的幻想,價值不大。
調查員特殊的工作內容,決定了他們經常會接觸一些反社會人格與心理病態的患者。以美國為例,被診斷出有反社會人格的人,約占美國人口的4%,被診斷為心理病態的人約占總人口的1%,心理病態者與反社會人格者約占總人口的25%。心理病態者善於操弄人心,也是高明的騙子,同時能以相當敏感的態度察言觀色;他們也是掠奪者,隻關心自己,隻想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沒有倫理觀,而且除非說實話有好處,否則絕不會吐實;他們會承認說了謊言,但又努力取悅說謊對象。心理病態者與反社會人格者在約談中會表現得從容自信,如果沒有遭到質疑,還會反過來操控、支配調查員。心理病態者會設法占用調查員的時間與心思達到支配的目的,他們會反問調查員問題,說出對自己有利的證詞,並說些和調查員的問題無關的事情,以攪亂對方的心思。
麵對這種人,調查員需要理清楚思緒,同時在套話的基礎上,實現自己的目標。
別被他兜了圈子
套話過程構成了兩者的交流,套話的行為屬於建立溝通的行為方式,是一種專屬於某個團體的相對比較獨特的信號。
想要套取被約談者的話,你需要仔細觀察被約談者的行為方式。你對某個人越了解,或是和他(她)互動得越久,就越容易套取信息,因為你事先存儲的數據足以令你為套出對方的話做出一些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