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都是扮演恐怖分子的首腦,劫持了一個大巴車上的人(比如說來訪的外賓與科學家),我把人質挾持到某個偏僻的農場或滑雪場,為了達到訓練效果,我們都是用真槍實彈。我會要求他們提供一架開往國外的飛機,並要求降落在最近的機常一旦演習開始,我們都非常認真。當然,這些演習大部分最終都是邪不勝正的結局,人質被解救,而我們這些“恐怖分子”則被當場擊斃。
我認真地觀察著嫌疑犯和人質的反應,我發現人質的表情非常淡定。當然,其中一個重要的細節被我發現了,嫌疑犯與人質穿著同樣的鞋子,這一細節讓我進一步確認他們是一夥的。而且,通過觀察,他們還時不時地耳語一番,這更讓我確認了我的判斷。
我們迅速進行了抓捕。
觀察被約談者,需要從以下方麵入手:
衣著方麵,衣著是最直觀的一個方麵。衣著是體現一個人現實社會地位的關鍵指標,穿西裝打領帶的人,與穿運動服、牛仔褲、T恤的人或者穿鬆垮褲與馬球衫的人,在心理狀態上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服裝、首飾、刺青等特征與其他物品,都是能充分體現現實社會地位與政治傾向的指標。
當然,不能隻看衣著,更要看配件。有本事的人多,沒有本事冒充有本事的人更多。比如,一種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的人,往往穿的得體恰當,他們習慣穿著筆挺的西裝、打領帶,卻往往忽略了細節,忘了留意配件。比如,我曾經約談的一個人,表麵看很氣派,發型整齊、皮鞋鋥亮。當坐下的時候,他翹起的二郎腿,卻露出了一雙髒兮兮的襪子。我立刻判斷出這個人的社會地位是裝出來的。果不其然,我的判斷是正確的。他隻是一個混跡於小商小販之中,冒充政府公務人員的混混而已。
現代社會中,出入攜帶公文包成了很多人的一種時尚。工作任務繁雜的上班族員工會攜帶笨重的大公事包,而位高權重的人,公事包則會小而輕巧。
另外,觀察一個人,還應該看他的辦公室空間。在企業裏,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頭銜,比如部門經理、後勤主任等,聽起來讓人敬畏三分。其實,撇開他們的頭銜,你會發現,清掃衛生的人也會有個頭銜,後勤部主任。觀察這些人,這應該觀察他們的辦公室空間。一般而言,地位高的人辦公室會比較大,視野更好。空間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隻有權力大的人,辦公室或者住家才會有寬敞空間。辦公室幹淨整潔的人,代表主人公小心謹慎、個性正直且平易近人。此外,辦公室的裝潢別出心裁,並陳列各式各樣的雜誌與CD,可以判斷其主人心胸開闊。
除此之外,辦公桌的位置也是重要的參考方麵,辦公桌距離組織內最高層的辦公室越近,其主人擁有的權力與地位就越高。辦公桌如果放在辦公室的斜對角、麵對著門,或者辦公桌的位置將房間分割成兩個比例不等的空間,代表這個人在公司的地位隻是中下,靠牆擺設的辦公桌代表中高階層。如果辦公桌的主人能夠看到窗外,代表地位越高。
在生活方麵,居家空間也是重要的參考方麵,幹淨整齊的住家,代表居住在這裏的人個性正直、心思細膩。如果臥室淩亂,衣服隨意亂扔,會給人雜亂無章又不太嚴謹的感覺(這項發現原本僅限於臥室,不過廣泛應用在整個居家環境,也可以對居住在這個房屋的人做出合理判斷)。
和外在衣著一樣,體態也是一個參考方麵,姿勢與步伐也會流露出被約談者的心理狀態,彎腰駝背而步伐緩慢的人,對很多事情興趣缺乏且沉默寡言。抬頭挺胸且步伐較快的人,代表他有自信,而且樂於接受你的約談。
性別、年齡不可忽視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在當今這樣一個計算機、科技、通信、電話和視頻會議一統天下的時代,調查員還是會不辭辛苦地奔向各種不同的場合和案發現場呢?
答案是,因為調查員需要親自調查某些線索,需要根據某些線索尋找更有力的證據,約見被約談者,從他們的嘴裏套出他們的秘密,從零碎的線索中還原事情的真相。對調查員而言,沒有什麼比還原真相更困難了。這是為什麼呢?
簡單來說,將一張整齊的地圖撕扯成碎片,連三歲的孩子都可以做到。但要將變成碎片的地圖再拚接成一張整齊的地圖,則需要專業的人員來完成。調查員就是這樣強大,將碎成紙片的一個個線索拚接起來,還原事實的真相。
套取對方的話就是還原真相中最重要的一環,一些擺在桌麵上的東西,我們能夠看到,也能夠拚接起來,但桌麵下的東西,則需要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去套取,將一些原本不可能還原的片段還原,這就是套話。這種套話行為,你可以將它們應用到任何環境中。
當然,從別人嘴裏套出的話並不一定完全是真實的,準確的。同樣的一件事情,由兩種立場不同的人來表述,在性質上就會發生變化。
例如,我曾經處理過一樁鄰裏糾紛的案件,整個案件當中,鄰裏雙方始終各執一詞。在一方看來,她的想法和行為合情合理;而另一方則認為,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也是人之常情,並沒有任何不妥之處。可是,整個案件並不是一出單口秀,而是一場對口相聲,兩個人既是各自故事裏的主角,同時也是對方故事裏的特邀評論員。在鄰裏糾紛這件案子中,兩個人顯得都有些強人所難,而且毫不顧及對方的感受。
後來,我找到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建議,這件案子才算到此為止。
為何會有如此迥異的現象出現?
這是因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出現“逼真”與“失真”的差別。究其主觀因素來看,影響因素包括立場(階級立嚐利益立場,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思維方法),知識構成、身體、心理等。
如上麵的鄰裏糾紛案件,由於不同的人觀察同一事物的角度、側麵、層次可能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反映,而這些不同的反映都可能如實地體現客觀事物的某個角度、側麵、層次。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而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反映,其情況也是複雜的。雙方可能都有理(都正確,或部分正確),也可能都無理(都是錯的,或各執一端,或強詞奪理),也可能一方是正確的,另一方是錯誤的。我們的(認識)任務是理清思路,把大家對同一事物的同一角度、同一側麵、同一層次的認識,統一地如實反映上來。
除了這些問題之外,被約談者的年齡和性別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