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寫在後麵的話(1 / 2)

(一)

名嘴白岩鬆在他的書中描寫過他的成長經曆,其中有不少篇幅提到他的不妥協、不盲從,為了堅持自己的觀點敢於和領導拍桌子。我猜想,對於“看懂眼色聽懂話”之類的言語他恐怕是不屑的。

這也是這本書的書名遲遲難以定奪的一個原因。我曾有一些擔心:僅僅從書名來看,讀者會不會以為這是一本引導年輕人泯滅個性換取名利的功利性讀物。其實並非如此。我想通過這本書表達的,是一個剛離開校園的年輕人,該如何去理解並適應職場的遊戲規則。在你還無力改變規則、無力自己製定規則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適應它。而看懂眼色聽懂話,就是適應的第一步。

當然,獨立的人格是人生最值得堅守的基石,但保持個性、堅持理想並不意味著叛逆、格格不入、憤世嫉俗、我行我素。也就是說,人格與個性可以是堅硬的核,但在這層核的外麵,不一定非要披著尖銳的刺。

有一次,我跟正在讀碩士的表妹聊天,問她有沒有在學生會混個職務。她的回答是:“學生會那些馬屁精,我才懶得跟他們混呢!”可是後來聊到他的父親,她又歎一口氣說:“老爸一點馬屁都不會拍,混了幾十年在單位連個處長都沒混上,混得差啊!”

這或許是我們大多數人內心的真實寫照。一方麵,看不慣並厭惡那些吹牛拍馬、左右逢源的人;另一方麵,又不得不承認搞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我看到太多的人,感慨自己的不如意時,總會歸結為“不會搞關係”。他們在說這話的時候,一半是自怨自憐,一半是自我標榜。

問題在於,一個人混得好不好,“搞關係”到底占據多大的比重?有一種答案是智商占30%,情商占70%。但《情商》的原著者美國人丹尼爾?戈爾曼強調,這隻是一種誤讀,有研究認為智商隻占成功要素的30%,並不意味著情商就占了70%,況且,丹尼爾?戈爾曼最早提出情商的概念,其本意是指控製情緒的能力。而大多數人尤其是中國人約定俗成地將情商理解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約定俗成就約定俗成吧,詞彙的含義本身就是在不斷演變的。

即使無法量化情商到底占多少比重,但人們無一例外都相信:情商很重要,甚至比學曆、能力更重要。

我想大多數人一方麵會相信白岩鬆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一方麵又會覺得他的成功並不容易複製,因為他擁有天賦的才華和時代的機遇,並且這兩者在非主觀所能決定的環境下恰到好處地合二為一。

(二)

人的年紀越大,越會有這樣的感受:混在職場,沒有本事不行,光有本事也不行。

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問我:為什麼星球都是圓的?我說,這就像河裏的鵝卵石,長時間被河水衝刷就會變得越來越光滑。

最終留在河灘裏的石頭也大抵如此,太輕浮的會被衝走,太脆烈的會被擊碎。用它來形容人生,也不失為一個極好的比喻。

回過頭來看這本書中,我想它的意義就在於記錄了一些真實的故事,談了一點過來人的經驗。或許能讓年輕的朋友們對社會、職場多一點理解,幫助他們少犯一些幼稚的錯誤。這些故事和經驗,學校的老師不會教,家裏的父母也很少講。我希望我講的這些,能幫助年輕人早一點融入真實的生活,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假如你是姚明,或者你爸是李嘉誠,你大可不必理會書中的嘮嘮叨叨,因為從生下來的那一刻你就注定了不平凡,你遇到的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配合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