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寫在後麵的話(2 / 2)

但這樣的人太少,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得不和身邊的人擁擠、摩擦或者互相幫襯,就像河流中的沙石。

從根本上說,這本書是在描述人與人相處時,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可能比較合適的相處之道。

為什麼總有人抱怨懷才不遇?總有人哀歎時運不濟?當然這或許有命運的捉弄,但平心靜氣地想,其中又有多少是因為我們不懂事、不會來事兒、不會處世而失去的機遇?為什麼在同一個集體、同一條起跑線起跑,有人奪冠、有人摔倒,總不能每次都把原因歸咎於裁判不公吧?

在人生的跑道上,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看懂眼色聽懂話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會讓你獲得更多的被欣賞、被認可、被提攜的機會。

這種機會往往就在你與他人相處時的點點滴滴之中,醞釀著。

(三)

幾乎所有的單位都覺得人不夠用,同時,每年又有數百萬的年輕人加入找工作的大軍。用人單位說:“人很多,人才太少。”求職者說:“崗位很多,合適的太少。”老板說:“現在的年輕人不肯吃苦,不能受氣,不願堅持。”員工說:“薪水太低,前途渺茫,上班沒勁。”

這些是永恒的矛盾。

但我從不感到擔憂。事實上,每一代人都被寄予期望,也讓人感到憂心失望。等到他們年長時,又對下一代人充滿期望或者倍感失望。這都是循環而已。無論是“垮掉的一代”還是 “80後”,事實證明他們都像上一代一樣,有的落魄,有的璀璨。

人的生命隻有一次,無法重頭再來。假如有來生,所有的人都會自信下一次會更好,因為他們在這一次已經交付了高昂的學費。

“盈虧平衡”的人生謂之平凡,“入不敷出”謂之失敗,“利潤豐厚”便謂之成功。這是計算學費收益的人生統計學。

在這所學校裏,大多數人會在幾十年裏重複不斷地麵對領導、同事、下屬、任務、考核、績效、表揚、批評、晉升、挫折、得意、失意、隔膜、融洽……有的人漸漸如魚得水、揮灑自如,有的人始終不得要領,愈行愈倦。歸根結底,是對生命磨礪的適應能力不同。

這本漫談式的、前後花了一年時間逐行逐句敲打出來的書,隻能說是粗淺的職場感悟小結,如果一定要用最短的文字歸納,大概有這麼幾條:

1.你對生活和職場的理解會決定你工作的心態。

2.了解如何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3.懂得公司喜歡什麼樣的人。

4.職場值得注意的一些為人處世細節。

錢鐘書說,快樂快樂,說明樂總是很快就會過去的。這是錢氏風格的機靈話,卻道出了生活的常態。我們必須接受那些瑣碎庸常的職場規則,因為這是你生存的基礎。它們就像堅硬的銼刀,常常會讓你感到不爽甚至皮開肉綻,但是當你理解它、接受它、適應它,你又會發現正是它讓你光彩奪目。

偉大是熬出來的,人才是磨出來的。我們向往偉大,但在偉大之前,請先成才。

有無數的同行者就在你的左右,無論你承不承認,你是在進行一場數十年的馬拉鬆賽跑。在某些評論者的眼中,你是不幸被他言中的“一代不如一代”,還是讓他啞口無言的“一代強過一代”,最終取決於你自己,取決於你發掘天賦的程度、對環境的適應度和能夠接受磨礪的耐度。

頑強地磨一磨吧,你總會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