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看懂細節:帶著“心眼兒”去工作(2)(2 / 3)

總之,除了結婚、過年這種隨份子式的送禮之外,在別人都沒有動作的時候,送上一份心意,會給人意想不到的喜悅。

綜上所述,生活中,需要維護好人際關係。而要維護好這個關係,向別人贈上表達心意的禮物是人之常情。如果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別人的喜好,找到合適的時機和理由,送上合適的心意,會讓送禮的人和收禮的人都感到舒服。

細節六:酒,喝還是不喝

很多年前,有人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對酒精飲料的消費會降低,而非酒精飲料的消費會提高。

有理由懷疑這是非酒精飲料生產商的宣傳,因為多年之後我們發現,非酒精飲料的消費確是大大增長了,但酒精飲料的消費同樣也不斷增長,即使其中最烈性的白酒,也絲毫看不到銷量萎縮的跡象。相反,一個又一個高檔品牌的白酒橫空出世,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加入了酒民的行列。所有的酒水生產商都知道,餐飲用酒是最重要的市場,黨政機關的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的商務人士,是最主要的消費群。

為什麼喝酒會成為一項職場基本技能?為什麼人們對喝酒樂此不疲?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麵:

(1)中國人是含蓄的,隻有在酒精的催化下才能產生熱烈的氛圍、坦誠的話語、融洽的關係。所謂“不喝酒談不成事”。

(2)由於無酒不成宴的傳統,讓客人喝好的傳統使喝酒成為主人的義務和責任。

(3)喝酒也是一種娛樂活動,娛樂自己,更重要的是娛樂他人。在這種娛樂中,能夠展示不為人知的聰明才智。

(4)中國有把酒品與人品掛鉤的文化。以善飲並且善言者為能。

不管喜歡還是不喜歡,喝酒這件事至少在我們有生之年不會絕跡於職場。每個人都會感慨,三兩知己把酒閑聊是一種情趣和境界,但更多時候是那些不得不喝的酒,不得不參加的應酬,實在是一種無奈和痛苦。

這酒,喝還是不喝?

先說兩種可能。一種是真的沒酒量,甚至一喝就有不良身體反應。這種情況下,就坦率而堅決地說明情況,從此做一個酒桌上的看客。但是很多時候,旁人不肯放過你,比如你的領導。那就像喝藥一樣喝下去,醉一次給他看,讓他相信你確實喝不了酒,從此他就會放過你了,甚至在別的場合還會幫你證明,免除你“喝藥”的差役。

喝不了就認命吧,看到那些豪飲而麵不改色、越喝越能調動氣氛的人,咱就自歎弗如吧,誰讓爹媽沒給咱這個基因呢!在其他地方彌補吧,比如你的業務能力,畢竟這不是靠喝酒出業績的社會。

另一種是真的有酒量,一般人還真喝不過你。那就不妨發揮這個特長。尤其在業務場合,需要有人舉杯而上的時候,勇往直前。在酒桌上,能夠為領導代勞,能夠與對方輪番對飲,確實容易讓領導看重你幾分。

重要的是,能喝還要能說。“能說”至少有兩層含義,首先是不該說的不能說,千萬不能酒後亂言,也不能搶了領導的風頭。作為一個配角的你,反而成了主角,這事就麻煩了,你在別人眼裏會成為一個愣頭青。其次是要借著酒,說一些得體的、表示尊重、體現真誠的話,不一定多,但能夠體現你的水平和內涵,而不是一個隻有酒量沒有腦容量的莽夫。

以上兩種人比較少,更多的人屬於中間狀態,能喝一點但喝不了太多。你想徹底不喝吧,別人說你不夠朋友,不真誠;你想放開喝吧,又真的喝不了,要麼酒後失態,要麼嘔吐連連,弄得自己十分不堪。對於這些人來說,比較恰當的是分清場合、靈活應對。

所謂分清場合,是指喝有價值的酒。比如這頓酒席的客人不但很重要,而且就喜歡痛飲的氣氛,要是喝不好,確實會失去一次機會。這樣的酒可以做好準備,迎難而上。不要空腹喝酒,事先往胃裏墊點東西,邊喝酒邊喝水,保持一定的戰鬥力,把這場酒當做一次爭取訂單的機遇。而更多時候,酒席隻是場麵上的應酬,就像參加別人的婚宴、應邀列席會議,這種酒與業績無關,與機遇無關,那就應酬一下,即使有人熱情相勸,也點到為止,不要過量。

所謂靈活應對,一是指會說話。很多時候酒是說話的道具,說得好、說得巧,可以讓你少喝很多無謂的酒。二是指合理逃避。實在喝不下了,裝模作樣地含在嘴裏吐在水杯裏,背地往酒杯裏倒涼白開,以假亂真。甚至早點把肚子裏的酒吐出來,也會讓你好受些。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喝酒就是典型。社會環境如此,我們能做的隻能是:

(1)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量。不貪杯,不戀酒。

(2)尊重但是不羨慕別人的好酒量。

(3)喝有價值的酒,拒絕毫無意義的拚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