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看懂細節:帶著“心眼兒”去工作(2)(1 / 3)

送禮至少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辦事而送禮。權力在別人手裏,要想達到你的目的,必須給掌權的人足夠的尊重和代價。我們姑且稱之為“被動型送禮”,它的目的性很明確,功利性也很強。能不能交易成功,往往要看這份禮品的分量。此處不表。

我想討論的是另一種送禮,這種送禮主要是為了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對象可能是上司,是客戶,也可能是同事、朋友。送禮是一種潤滑劑,讓你在人與人的關係運行中更順暢,可以稱之為“主動型送禮”。這種送禮,可以說是人之常情,它能夠讓對方加深對你的印象,增強對你的好感,密切與你的關係。要說功利,也是有的,那就是會給你帶來潛在的機遇和回報。

要實現這種效果,有這樣一些條件:

1. 投其所好

避免煙、酒、茶、保健品這類俗物,送禮不在於價格,而在於心意,送就要送到別人的心坎上。

你在家裏翻出一個老信封,上麵有一張品相不錯的老郵票。這東西對你來說,並無價值。但你是個有心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了解到你的上司是一個集郵愛好者。於是,你在一個很隨意的私下場合,把這個信封送給上司。無論這枚郵票有沒有價值,相信你的上司都會有點感動的,因為這既表達了你對他的尊敬,也表明你是一個了解他的人。

客戶的孩子剛上小學,你送上一套兒童圖書可能比一瓶酒更讓對方喜歡。

同事喜歡看電影,你給他一張《阿凡達》的電影票可能比請他吃一頓大餐更讓他開心。

有一位客戶,和我是很好的朋友,多年前就是因為一本舊雜誌讓我們真正成為朋友的。

我喜歡在舊書攤上淘書,有一次在書攤上發現多年前一本本地文學雜誌,其中一篇小說的作者居然是我的一位客戶。我花了兩塊錢把這本舊雜誌買下,然後裝在一個不錯的包裝盒裏,在見麵的時候,送給了他。他的眼睛一下就亮了,原來這本雜誌上發表的是他的處女作,而他自己沒有保存下來。顯然,這本雜誌勾起了他的回憶,也引發了我們關於文學以及過往歲月的許多感慨。有這樣共同的經曆和愛好,我們從客戶關係變成朋友關係,也就自然而然了。

聰明如你,一定會從我的這個故事中感悟到了解對方愛好的重要性。

2. 要有巧妙的由頭

送禮忌諱生硬,平白無故地送禮會讓人覺得你有所企圖,因警覺而拒收,這會讓雙方都尷尬。

銷售總監到A市場考察,臨走的時候,A市場的業務員買了兩條當地的好煙往總監的包裏塞。銷售總監再三推辭,可是拗不過業務員的麵子,隻好帶走了。但是沒過幾天,就把煙錢彙到了往業務員賬上。他給業務員發短信說:“我們都是同事,並無上下之分,我接受你的好意,但不能接受你的煙,在我們公司,同事之間沒有這個必要。”

這讓業務員很慚愧,覺得自己的做法不但沒起到增進感情的目的,反而讓領導有了看法。

這件事關鍵問題在於業務員送禮缺乏理由。一個有職業素養的領導,不會平白無故接受下屬的禮物。如果他需要香煙,滿大街都可以買到。如果他接受了這兩條香煙,意味著他背上了一筆人情債。

將心比心,送禮的時候,也要理解收禮人的心情。

如果換一種方式,比如業務員出差到新疆,當地有一種很特殊的香煙,別處無法購買。而業務員知道銷售總監喜歡抽煙,那麼他帶一些回來給總監品嚐,理由是外地特產,出差順帶,那麼總監將會更容易接受一些。因為,人家的理由是充分的,再不接受就是不近人情了。

3. 適可而止

在上麵這個案例中,如果業務員一次送上很多條煙呢?那銷售總監很可能也不會接受,因為這份禮價值太大了,超出了人情往來的範疇。你一個月才賺三千塊錢,一送禮就是半個月的工資,叫人如何理解?

總的來說,人情往來的禮物,不要過於昂貴,否則會給對方以負擔。你送的禮物價值最好與你的收入相稱,過高就會產生有所圖的暗示。

當然,也不能太廉價。你去趟雲南,買些幾塊錢的假玉墜當禮品送人,這種東西一看就是地攤貨,誰掛誰丟人。不送還好,要是送人,很容易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適可而止,還跟頻率有關,不管是上司還是同事,一年送個兩三次也就差不多了,要是每隔十天半月就送禮,也會讓人厭煩的。

4. 另辟時機

逢年過節,大家的手機裏都塞滿了短信,辦公室裏堆滿了月餅和煙酒。在這個時候送禮,很難給人留下印象。

可是如果在對方生日、對方孩子的生日、對方的結婚紀念日這樣的日子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會讓你的心意鶴立雞群,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

打聽不到這些日子?那也不要緊,還有很多平凡的日子可以給對方不平凡的感動。哪怕是一次遠行之後,看到一本好書、發現一張好碟,都可以成為與對方分享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