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總這個人長相比較老成,四十來歲倒像年過半百,對這點,錢總是在意的。一次宴請上,合作單位的一位年輕業務經理向錢總敬酒,他或許是為了拉近感情距離,十分誠摯地發表了敬辭:“錢總,我一看到您,就想起了我的父親,你們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長輩,這杯酒我幹了。”原本妙語連珠的錢總這一次一句話也沒說,隻是象征性地舉舉酒杯。邊上人打圓場說:“小劉,別搞得這麼隆重嘛,怎麼把父輩也抬出來了。”大家跟著哈哈笑,企圖蒙混過去。小劉卻有些掛不住,著急地說:“我是很認真的,錢總真的很像父親的感覺嘛。”
大家隻好幹笑兩聲,無言以對。錢總那一頓飯就此失了胃口,吃了一半就借口接電話走了。小劉他們單位的合作項目最後不了了之,氣得老板大罵小劉:“不會說話就不要說,瞎扯什麼玩意兒,得罪了人還不知道。”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小張把客人帶到老總的辦公室,端茶倒水,然後在一旁等候。老總看了他一眼,說:“小張你也辛苦了,早點回去休息吧。”小張連連擺手,說:“不辛苦沒事的。”說罷仍然站在那兒。老總在心裏歎一口氣,隻好直接告訴小張:“我和客人談點事,你就不用在這裏了,回避一下吧。”小張這才明白“早點回去休息”的意思,滿臉通紅地退出辦公室,恨不得扇自己兩個耳光。
方主任、小張他們人都不壞,卻很難在職場贏得地位,原因自然是有欠靈活、反應遲鈍、缺乏心機。生存很殘酷,一輩子單純得像孩子,是無法贏得生存競賽的。
但這種領悟力往往跟性格、成長環境等有關係,它的形成是個長期的過程,要改變也會是長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得了、學得會的。從“棒槌”到“靈光”,唯一的路徑就是多和別人接觸、多學習。
吃虧也好,上當也罷;被嘲諷也好,被唾罵也罷,隻有不斷地磨煉,才會一點一點長心眼、長記性,才會慢慢看懂眼色、聽懂弦外之音。成為“棒槌”的幾率實在很高,我們工作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犯迷糊”,你不可能一一列出,逐條記住。隻有不斷犯錯,不斷舉一反三,才會變得越來越聰明,除此之外,別無捷徑。
當然,有的人天生“靈光”,從踏上社會的第一天起就顯得特別機靈,從不會做“棒槌”。可是我們大多數人,不得不經曆這個過程。記住,不當“棒槌”的唯一道路就是不怕當“棒槌”,勇於麵對,你便很快不再是“棒槌”。
真相十:口才是怎樣煉成的
毫無疑問,善於表達是職場的利器。但我們常常會覺得,平日和同事聊天可以口若懸河,可是一到正式場合,就變得詞不達意、笨嘴笨舌。
在正式場合會講話,尤其是當眾演講,是衡量口才好壞的硬性指標。這件事,必須得學會。
首先應該明確一個理念:出色的溝通和表達能力是可以練出來的,即使先天不足也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去彌補。毫無疑問,人和人有區別,有的人有語言天賦,不但口齒伶俐,而且人越多越有表達的欲望。但是大多數人是普通人,一旦上台演說難免緊張、害羞,甚至頭腦一片空白。
我認識一位策劃業界的大腕人物,在飯桌上聊天時大家恭維他的演講,他很誠懇地說:“不瞞大家說,到現在為止,我也不敢說自己是善於言辭的人。從我自己的性格來說,是一個不愛講話的人。從小麵對陌生人的時候,會非常害羞。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心裏緊張得不行。一直到我高中畢業前,所有老師都說我內向。但幸運的是,我被逼出了一些潛力。比如,語文老師把你逼上演講台,說這個作文是你寫的,你不演講誰演講啊,沒辦法隻好去了。去了之後發現,原來其他同學也很緊張,你心裏就收獲了一點自信。又比如在學校的時候是團幹,被逼著去主持晚會;畢業之後做記者,被逼著去采訪,和陌生的人接觸。就這樣一點一滴,從一個不愛講話的人變成一個話癆。我們老家人說這叫說話占地方。”大家哈哈大笑,深感認同。的確,表達和溝通的能力是可以鍛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