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爾沒有被說服。他認為這種說法純屬幻想,根本不符合現實。3月6日,他宣布反對任何製造核動力飛機的建議,認為這樣追求名聲是浪費珍貴的資源和人才。科學家們對此提出了批評,但艾森豪威爾置之不理。
1月31日,美國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了軌道。但這顆衛星幾乎和“先鋒”火箭一樣令人難堪,因為這顆名為“探險者一號”的衛星,重量隻有31磅。3月,海軍終於成功發射了“先鋒”火箭,但它送入軌道的衛星重量隻有3磅。5月,蘇聯將重達3000磅的“人造衛星二號”送入太空,更使美國感到難堪。
艾森豪威爾對待導彈和衛星的基本辦法,是讓各軍種發展自己的計劃,並希望其中之一能夠獲得突破性進展。但這種做法遭受失敗。陸海空三軍將領彼此爭吵,對其他軍種的努力大加貶低,對國防部長不予理會。1958年1月,艾森豪威爾建議改組五角大樓,使國防部長具有更大的權力,禁止三軍參謀長參加國會的各個委員會(他們總是在這些委員會裏批評艾森豪威爾政府沒有為他們提供完成任務所需的資金)。但國會很不願意放棄為三軍分別撥款的權力。一些批評艾森豪威爾的人指責他想建立一個普魯士式的總參謀部。其他人指出,艾森豪威爾想要實行中央集權,卻忽略了真正的問題,那就是在空間計劃中存在浪費與重複。他們希望總統能將全部空間事務交給國防部之外的一個超級機構來管理。
艾森豪威爾反對成立獨立的太空部。他擔心這個部將優先考慮衛星問題,而他想優先發展導彈。他後悔當初沒有讓國防部長辦公室管理所有空間事務。他不涉及與登月計劃或其他追求名聲的行動,因為他不想“將人才等資源投入到軍事機構之外的應急計劃中去”。
但是麵對幾乎所有民主黨人、多數共和黨人及大多數專欄作家及科學家的反對,總統無法堅守自己的立場。4月2日,他作出了讓步。他請國會設立一個“國家航空航天局”。法案授權宇航局管理所有太空事務,“總統認定主要與國防相關的活動除外”。在兩周之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詹姆斯·賴斯頓說,他“常常感到不解,為什麼”總統花了五年時間才同意設立宇航局。
艾森豪威爾立即反駁道:“我認為答案是在這五年內,我遇到了許多麻煩。”接下來他說的話完全難以理解。雖然編輯們修飾了他的原話,但還是令人費解:“……似乎這並不是一個我們應當在爭論中提到的重要因素。我認為,這樣的爭論已變得非常,非常重要。”但是不管語句是不是含糊不清,不管艾森豪威爾是不是仍然心存疑慮,美國還是擁有了一個民用的宇航局。
1958年1月,納賽爾宣布埃及和敘利亞合並,成立一個新的國家“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開始通過電台進行宣傳,在約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黎巴嫩煽動泛阿拉伯思想。對此,約旦和伊拉克兩個君主國組建了他們自己的聯邦“阿拉伯聯盟”。
到那時,局勢已經發展到艾森豪威爾不願看到的地步——中東出現了劇烈的軍備競賽。美國向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約旦(程度較小)和黎巴嫩提供軍事裝備,蘇聯為敘利亞和埃及提供軍火,而法國則向以色列出售武器。由於中東成了一個軍火庫,艾森豪威爾越來越擔心。
納賽爾幾乎公開地呼籲約旦、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民眾起來推翻君主統治,加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如果他取得成功,並繼續依賴蘇聯得到武器和資金,赫魯曉夫有可能控製西方世界基本的能源來源,以色列可能被消滅。
7月14日,伊拉克的親納賽爾力量在巴格達發動政變,推翻了哈希姆王朝,刺殺了王族成員。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納賽爾與政變有關聯,但開羅電台正在呼籲阿拉伯封建國家的民眾殺死君主。在約旦,侯賽因成了陰謀的目標;沙特感到擔心,要求美國派兵前往中東,否則他將被迫與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站在一起”。艾倫·杜勒斯報告,在黎巴嫩,夏蒙總統已要求英美出手幹預。整個中東地區似乎即將落入由納賽爾控製的反西方泛阿拉伯主義者手中。
這是一次重大的危機。為了處理這個問題,艾森豪威爾召集杜勒斯兄弟、尼克鬆、安德森、誇爾斯、特文寧、卡特勒和古德帕斯特在橢圓形辦公室開會。卡特勒回憶道,“全身放鬆,舒服地坐在辦公桌後的椅子上,是這個房間裏最自在的人……”卡特勒認為,艾森豪威爾“完全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事實的確如此。正如艾森豪威爾在回憶錄中寫的那樣,“在這次會議上,我沒見到他們便已下定了決心……我相信,我們必須進入中東,尤其是要進入黎巴嫩,以阻止局勢趨於混亂。這一時刻即將到來。”
艾森豪威爾轉身對著特文寧,開始討論第六艦隊和海軍陸戰隊在地中海東部的戰備情況。杜勒斯國務卿有些可憐地問道:“您是否願意聽聽我的政治評估?”艾森豪威爾顯然有些尷尬。他答道:“福斯特,你說吧……請。”杜勒斯說,蘇聯人滿足於製造聲勢,但他告誡說:“假如美國進入黎巴嫩,我們可以預見多數阿拉伯國家都會對我們產生不滿。”他擔心輸油管道和運河。但是他安慰艾森豪威爾說,從法律角度而言,美軍在黎巴嫩登陸與英法軍隊進攻蘇伊士運河截然不同,因為夏蒙曾經邀請美軍進入他的國家。然而他也警告說,很少有人能分辨兩者的差別。
艾森豪威爾對此早就胸有成竹。卡特勒注意到總統“平靜、放鬆、客觀……正在處理他完全熟悉的事情。大家顯然都看到了他沉著和自信。”他吩咐杜勒斯讓洛奇在第二天上午安排一場安理會緊急會議,吩咐傑裏·珀森斯在那天下午召集國會領袖,並要特文寧命令第六艦隊和海軍陸戰隊向黎巴嫩開進。
事實證明,幹涉是一個很難得到國會通過的建議。國會領袖們根本不熱心。有些人稱,幹涉將破壞美國的好名聲;薩姆·雷伯恩擔心美國會卷入一場內戰;隻有三個人支持這個行動。但艾森豪威爾召集這些國會議員並不是為了尋求支持或谘詢意見,他這麼做隻是為了告訴他們,自己準備做些什麼。會議結束後,他與杜勒斯兄弟、特文寧、誇爾斯、哈格蒂和古德帕斯特開會,“確定具體行動步驟”。艾森豪威爾要求特文寧讓海軍陸戰隊於黎巴嫩當地時間下午3時登陸(華盛頓時間7月15日上午9時)。事先不通知任何人,包括夏蒙,因為總統不想給黎巴嫩的叛亂分子有準備抵抗的機會。艾森豪威爾指示福斯特·杜勒斯,讓洛奇告訴聯大,在聯合國能采取行動之前,美國隻想先使局勢穩定下來。
艾森豪威爾然後接電話給麥克米倫。英國首相也收到了夏蒙和約旦國王侯賽因“這兩個小家夥”的求救信。艾森豪威爾通知麥克米倫,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前往黎巴嫩途中。麥克米倫笑著說道:“你在給我重演蘇伊士運河事件。”艾森豪威爾也手握電話笑了起來。麥克米倫要求英美兩軍聯合行動。艾森豪威爾堅持美軍在黎巴嫩實施單邊幹預,並讓麥克米倫準備派英軍傘兵進入約旦。總統不想讓人以為英美兩國勾結在一起行動(盡管他們顯然是在這樣做),所以他承諾為駐約旦英軍提供全麵後勤保障,但拒絕在這一行動中動用美軍。他還安慰麥克米倫,自己不會拋棄盟友。
這樣,艾森豪威爾在他的總統任期內唯一一次向外派遣了美軍。四分之一世紀以後,他的動機仍然模糊不清。黎巴嫩並沒有受到真正的威脅;夏蒙已經宣布他不會尋求連任;蘇聯或埃及插手黎巴嫩事務或伊拉克政變的證據也不足;美國在黎巴嫩也沒有重大的利益。此外,艾森豪威爾的幹涉決定與1953年至1955年他對遠東各種危機的反應形成鮮明的對照。那時,他與手下的專業和政治顧問們相比,更加小心謹慎得多。現在,他卻比那些政客和國務院官員們更加急於實施幹涉。實際上,一年多來他一直在等待合適的借口,派兵進入黎巴嫩。為什麼他在中東比在遠東更加咄咄逼人呢?
原因之一,是因為兩個超級大國在黎巴嫩發生衝突的機會比較小,而且黎巴嫩當地出現抵抗的可能遠遠低於印度支那和中國沿海。此外,到了1958年,民主黨指責艾森豪威爾的話逐漸成了他奉行的國防政策,那就是強調飛機炸彈,武力至上。陸軍參謀長馬克斯韋爾·泰勒也同民主黨人一起展開批評。批評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稱,美國隻知道蠻幹,要不全勝,要不全敗,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通過對黎巴嫩的幹涉,艾森豪威爾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在兩個星期內,他派了相當於一個整編師的部隊進入這個國家,給它配備了攜帶核武器的“誠實約翰”導彈連。另有兩個師待命,可以在數小時內從德國飛抵黎巴嫩。簡而言之,黎巴嫩成了美國展示武力的地方。此次行動給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此次行動針對誰呢?目標不是蘇聯人,因為他們已經大體了解美國的能力;也不是針對手無寸鐵的黎巴嫩人。真正的目標是納賽爾。艾森豪威爾想震懾納賽爾,告訴他不能依靠蘇聯人,凡事“要三思而後行”。艾森豪威爾也急於向沙特國王表明美國是可以依賴的朋友,可以為他的朋友提供支持。(總統曾告訴國會領袖們,沙特明確表示“如果我們不去,我們就在中東完了。”)最重要的是,艾森豪威爾之所以在中東實行炮艦政策,是因為他認識到這一地區對美國及其盟友至關重要。根據他的判斷,就美國的利益而言,中東比遠東更為重要。
海軍陸戰隊順利登陸後,發現黎巴嫩太平無事。兌現了承諾之後,艾森豪威爾對此行動進行了低調處理。在遞交國會的特別谘文中,在洛奇向安理會遞交的聲明中,在7月15日晚間全國廣播電視講話中,艾森豪威爾表示,希望聯合國能迅速進入黎巴嫩,“以便美軍能夠盡早撤離。”他使用“駐紮在”黎巴嫩這一說法,而沒有說“入侵”。美軍將保障機場和首都的安全,但不會在黎巴嫩展開作戰行動。
兩天之後,7月17日,英國向約旦派遣了2200名傘兵,支持搖搖欲墜的侯賽因政權。麥克米倫仍然想讓美國直接參與;艾森豪威爾再次拒絕。到了8月初,美國開始從黎巴嫩撤軍。不出艾森豪威爾所料,蘇聯隻是通過外交途徑作出了反應。(赫魯曉夫譴責美國的侵略,強烈要求召開首腦會議來處理黎巴嫩問題。)不到四個月,危機煙消雲散。到10月25日時,最後一批美軍撤離。艾森豪威爾完成了自己的基本目標,卻沒有冒全麵戰爭的風險(當年7月,納賽爾曾飛往莫斯科,但發現蘇聯人無意在中東地區挑戰美國)。艾森豪威爾在回憶錄中寫道,整個事情使“納賽爾對美國的態度有了明確的轉變”。
雖然美國在黎巴嫩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實力,但民主黨人繼續指責艾克不重視國防。賽明頓參議員搶先發難。他公開說總統使美國處於無法防禦蘇聯攻擊的境地。艾克請他前來橢圓形辦公室一晤,向他作了詳細解釋,稱中情局高估了蘇聯的發展速度與能力;實際上,美國在戰略武器的各個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
艾克與政府的關係也出現了麻煩。接替施特勞斯出任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的約翰·麥科恩、誇爾斯和尼爾·麥克爾羅伊都認為,艾森豪威爾希望實現核禁試對國家不利。他們還想進行更多的試驗。7月下旬,他們向總統提出了新一輪試驗計劃,目的是測試反彈道導彈。原子能委員會和國防部提議,在佛羅裏達灣沿岸的埃格林機場進行這些試驗,導彈對準海灣發射。杜勒斯國務卿大吃一驚。他說,這將極大地損害美國與古巴和墨西哥的關係。(在會上,沒有人提出海灣沿岸的美國居民會怎樣想的問題。)根據杜勒斯的建議,艾森豪威爾下令取消了這一係列試驗。
與此同時,來自美蘇兩國的技術專家在日內瓦繼續展開討論,希望在保障核禁試的核查製度方麵達成一致意見。8月4日,基利安報道他們取得了進展。艾森豪威爾指示基利安,“如果達成全麵技術協定,這樣(中止核試驗的)論據就會很有力。”特文寧和麥科恩強烈反對,但艾森豪威爾堅持己見。
8月21日,日內瓦的專家通過了他們的最後報告。報告認為,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控製係統,來探測世界範圍內中止違反核武器試驗的協定的行為,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專家們對所需的控製哨數量以及探測小型地下核爆炸的能力存在一些分歧,但有一點卻相當明確:那就是美蘇兩國在核時代首次在核問題上達成了協議。艾森豪威爾命令國務院開始與蘇聯進行核禁試談判。8月22日,艾森豪威爾發表公開聲明,建議美蘇於10月31日開始核禁試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