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把原子武器和子彈相提並論,民主黨人覺得很難不變得歇斯底裏。林登·約翰遜發出警告,反對進行“一場我們沒有計算過風險的、不負責任的冒險。”阿德萊·史蒂文森“對於美國為了保衛這些小島而冒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而深感憂慮”。
另一方麵,雷德福幾乎無法壓抑自己的激動心情。這位參聯會主席說:“戰爭顯然可能隨時爆發。”威利參議員斷言:“要麼我們此刻在台灣海峽保衛美國,要麼以後在舊金山灣保衛美國。”詹姆斯·範弗利特將軍想派美軍前往金馬兩島。如果中國人繼續炮擊這些島嶼,艾森豪威爾可以“用原子武器回擊”。諾蘭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不管風險多大,絕不可“遷就”。
三天之後,艾森豪威爾正與哈格蒂一起從白宮步行至行政辦公大樓去出席記者招待會。哈格蒂說他剛收到一份狂熱的請願書。“總統先生,國務院某些人說台灣海峽的局勢一觸即發,不管問到你什麼問題,你都不要回答”。艾森豪威爾笑著答道:“傑姆,不要擔心。如果出現那種問題,我會把他們說暈。”
他照計行事。約瑟夫·哈施問他在台海使用原子武器的事。艾克一通長篇大論,回答得讓人無法理解。數年之後,每當艾森豪威爾想到中蘇情報分析人員要設法把他的講話譯成他們自己的文字,並向上司艱難解釋美國總統的回答,就會忍俊不禁。
但是實際上,這場危機在4月中旬已經結束。4月23日,周恩來在萬象會議上談到了中國對美國人民的友誼,並說中國共產黨“不想與美國開戰”。他提出進行談判。艾森豪威爾作出了積極回應。他說:“如果我們有進一步緩和緊張局勢的機會”,他準備談判。周繼續表明他的和解方針,稱中國“願意盡可能通過和平手段解放台灣。”大陸對金馬兩島的炮擊減少;到5月中旬,炮擊完全停止。8月1日,中美代表開始會談。
整個危機中,艾森豪威爾被相互矛盾的意見所包圍。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本政府聽取了各方麵意見。艾德禮主張除掉蔣介石;艾登主張金門和馬祖中立;民主黨參議員主張放棄金馬兩島;雷德福要求為大陳島而戰,轟炸大陸;諾蘭主張封鎖中國沿海。”但是,艾森豪威爾唯一采納的是他自己的意見。結果,他渡過危機,並且實現了所有目標。蔣介石仍然控製著這些島嶼,而美國比以往更重視防守台灣。除了援華集團和共和黨保守派中的極端分子,所有的人都對取得的結果表示滿意。
雖然他把原子彈比作子彈的說法使全世界都嚇了一跳,但艾森豪威爾通過行動以及在記者招待會上的含糊其辭,使歐洲人及其他地區的民眾相信,他既不歇斯底裏,也不冷酷無情。他從未想過使用原子彈,沒有把世界帶入戰爭,在不喪失領土和威望的情況下維護了和平。
艾森豪威爾處理金馬危機堪稱傑作。這是他漫長政治生涯中的偉大勝利之一。他成功的關鍵就是有意含糊其辭,故布疑陣。正如羅伯特·迪萬寫道:“艾森豪威爾政策的妙處在於,直至今日,仍然無人確定一旦沿海島嶼受到侵犯時,他是否會使用核武器。”實際情況是,他本人也不知道。回想起來,艾森豪威爾處理危機的突出之處,就是他在每個階段都保持自己有選擇的餘地,隨機應變是他作為二戰期間擔任最高統帥的主要特點之一。作為總統,他堅持保留這種靈活性。
台海危機使艾森豪威爾比以往更向往真正的和平。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不得不與蘇聯人打交道。美蘇領導人最後一次坐在一起是在1945年的雅爾塔和波茨坦。由於這些會議成果乏善可陳,共和黨保守派強烈反對美蘇再次舉行首腦會談。艾森豪威爾也表示反對。首先,美國不清楚誰執掌著克裏姆林宮。其次,艾森豪威爾覺得,東西德、韓國朝鮮、南北越、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還有軍備控製等主要突出問題都是很難處理。
但是,他仍然想主動和解。蘇聯領導人變更。尼古拉·馬林可夫下台,布爾加寧成為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成了蘇聯共產黨的第一書記;朱可夫元帥出任國防部長。他們一起組成了三駕馬車。1955年5月,他們向艾森豪威爾主動求和,宣布蘇聯準備簽署《奧地利和平條約》,恢複奧地利的獨立,使它依照瑞士模式成為中立國。這是艾森豪威爾一直來要求蘇聯做的“實事”,以證明它的誠意。6月13日,也就是《奧地利條約》簽署一個月後,外交部長們宣布7月18日在日內瓦舉行一次首腦會晤。
自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以來,美蘇領導人將首次舉行首腦會談;台灣海峽危機結束;世界各地總體上處於和平之中,使得數百萬美國人在1955年倍感欣喜。對艾森豪威爾政府而言,諸事順利。艾森豪威爾自豪地宣布,出生於1929年之後的美國人正在同時經曆著和平、進步和繁榮。朝鮮戰爭之後出現的經濟衰退很快結束,部分原因在於艾森豪威爾擴大了社會保障方麵的待遇,在經濟衰退期間增加開支,以便能夠說服國會為約400萬無保障人士提供失業補貼。此外,艾森豪威爾請國會批準,將最低工資從每小時75美分增加至每小時1美元。
1955年中,美國勞工總會主席喬治·米尼告訴手下:“美國勞工從未有過如此好的生活。”到1955年初,經濟呈現繁榮景象,但沒有通貨膨脹,消費品價格隻上漲了百分之一。結果就出現了購物的熱潮。汽車工業大發橫財。1955年,底特律售出了792萬輛汽車,超過1954年兩百多萬輛。一直到1965年,年汽車銷售量才被突破。
美國民眾從未見過這麼多的汽車;公路係統出現了不足。除了紐約、芝加哥和洛杉磯,主要城市地區很少或根本沒有高速公路。除了賓夕法尼亞收費高速公路和東部地區一些收費公路之外,美國還沒有四車道的公路。
自從他在1919年搭乘軍車橫穿美國以來,艾森豪威爾一直關注美國的高速公路。
對他來說,修建高速公路是由聯邦政府承擔的一個理想項目。首先,需求明確,勢在必行;其次,隻有聯邦政府才能修建統一的公路係統;第三,這是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公共工程項目。這意味著政府能夠動用數百萬人參與工作,而不會有人批評這是工程振興署和公共工程管理署“故意創造的工作機會”。艾森豪威爾根據經濟狀況,控製高速公路的建設費用,以此來調控失業率的波動。
艾森豪威爾經常被批評者稱為“輝格黨總統”,暗指他是一個“無所作為”的領袖。但是,通過倡導大規模修建高速公路的計劃,艾森豪威爾和他的政府發揚了19世紀美國輝格黨最優秀的傳統。約翰·亞當斯、亨利·克萊和其他偉大的輝格黨人都主張聯邦政府出資改善國內的民生。艾森豪威爾的高速公路修建工程繼承了這一傳統。
1954年7月,艾森豪威爾采取了第一個行動。當時,他正設法為1956年“培養”一個接班人。出於這一考慮,他派尼克鬆在州長會議上發表講話,讓他作主要政策演講。尼克鬆向聽眾們展示了政府的,使他們大吃一驚。艾森豪威爾的宏大計劃提出了一個綜合項目,包括修建從農場到市場、城市之間及地區間的公路。他建議接下來十年中,除了每年已有的7億美元投入之外,每年再加追50億美元的開支。尼克鬆的演講使州長們和民眾“大為震撼”。1954年9月,艾森豪威爾任命盧修斯·克萊為特選公民委員會主席,研究資金籌措問題。1955年夏,國會開始研究公路修建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