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台海危機(2 / 3)

艾森豪威爾回到奧古斯塔過聖誕節和新年。這時,氣氛異常的緊張,因為艾森豪威爾正在等待法國在德國重整軍備問題上的投票。他擔心,如果投票結果不利,自己還要回華盛頓。12月30日,法國國民議會批準了協定。消息傳來,大家都鬆了口氣。

艾森豪威爾就這樣在快樂、成功的氣氛結束了總統任期的第二年。法國接受了他提出的德國計劃,使北約實力進一步增強。這是艾森豪威爾最自豪的成就之一。除夕夜,還有更多值得舉杯慶賀的勝利。麥卡錫受到了譴責。東南亞條約正在發揮作用。預算基本保持平衡。國防支出急劇下降。民間調查顯示,艾森豪威爾深得人心——支持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當艾森豪威爾回顧1953和1954年,他對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深感滿意。

艾森豪威爾曾對哈格蒂說,自己的“一個目標”就是“使這個世界保持和平”。有些時候,他似乎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唯一人選。1953年中他的軍事、外交政策和國內政治顧問都反對接受在朝鮮就地停火。但艾森豪威爾堅持停戰。1954年,整個國家安全委員會、參聯會和國務院曾五次建議他在亞洲實施幹涉,甚至對華使用原子彈。第一次是在4月奠邊府形勢危急的時候;第二次是在5月奠邊府失守的前夕;第三次是法國人說中國人即將參與印度支那之時;第四次是在9月中國開始炮擊金門、馬祖之時;第五次是在11月,當時中國宣布對美飛行員判處徒刑。

一年之中,專家五次建議總統對中國實施原子打擊。他五次予以拒絕。11月下旬,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人問艾克是否會對中國采取先發製人的攻擊,他富有戲劇性地作出了表態。艾森豪威爾用十分鍾時間即興作答,說話時顯然很動感情。他承認“當這種事情發生在其他美國人身上時,總統也會感受到同樣的憎恨、憤怒和沮喪,想要猛烈還擊”。他說自己知道這是“一種簡便的辦法”。國家會“自動地團結起來”。民眾會緊緊追隨領導。工作變得很簡單——打贏戰爭。“舉國上下,無論你去哪裏,都能感受到一種真正的熱忱。這件事實際上發揮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艾森豪威爾承認,對於這些情緒,自己不可能無動於衷。“在智力與精神的較量中,在堅持求勝的過程中,出現了某些東西……浮現了一種氣氛……創造了一種我完全不熟悉的看法。”

一年之中,專家們五次勸他去再次享受這種體驗。但艾森豪威爾還有其他回憶。他引用他最喜歡的羅伯特·李的一句話來提醒記者們:“戰爭是如此可怕,這並無不妥;如若不然,我們會過於喜歡戰爭。”他說,自己有過“成千上萬次給失去親人的母親和妻子寫信的親身經曆。那是令人清醒的經曆”。因此,他請求記者們,並通過他們告訴人們,要三思而行,不可魯莽行事。要設想一下後果。他說:“不要出於憤怒與憎恨而開戰;要虔誠行事。”

1954年,艾森豪威爾五次為了戰爭的問題而祈禱,五次他都作出了維持和平的決定。

1955年元旦,蔣介石預言金門和馬祖“隨時都可能爆發戰爭”。在台灣海峽的另一邊,周恩來說中國收複台灣“迫在眉睫”。國共雙方加劇了台海危機,不久就成了艾森豪威爾八年總統任期最嚴重的事件。實際上,1955年初美國的確想使用原子彈。

1月10日,中國共產黨的空軍襲擊了距台灣二百英裏,由中國國民黨駐守的大陳島。艾森豪威爾決定,“劃出最後界限的時刻已經到來”。這一決定立即會引起最後界限在哪裏的問題,也是一個從未解決並加深危機的問題。美國人當然為了保護台灣而戰——1954年,艾森豪威爾與台簽訂的協議要求美國這樣做——澎湖列島包括在防禦區域之內。

但是金門與馬祖怎麼辦?它們離中國大陸如此近,因此毫無疑問是中國的一部分。它離台灣(它們實在太小,無法當作用於進攻台灣的平台),除了蔣介石之外,幾乎無人認為它們值得保衛。此外還有大陳島的問題:它對守衛台灣也十分關鍵嗎?

艾森豪威爾決定放棄大陳島,而對金門和馬祖故意不作明確表態。在此次危機中,他設法在一係列戰爭恐慌中保持了含糊的立場。這是他政策的基石。盡管這種做法在他與歐洲盟友、美軍及參聯會、蔣介石、國會和美國民眾之間引起了許多問題,但他仍然堅持己見。

1月19日,艾森豪威爾與杜勒斯會麵,商討艾森豪威爾要求國會通過的一項決議。決議要求國會授權他動用美國武裝力量來保衛台灣及澎湖列島。杜勒斯也認為,需要有這樣一個決議案,但他想把金門和馬祖也包括在決議之中。對此艾森豪威爾沒有同意,隻是說他需要的決議案措辭就是允許總統保護台灣、澎湖列島及“其他可能確定的領土”。

艾森豪威爾想要通過的決議案對美國而言堪稱史無前例。國會從未給總統發放處理國際危機時可以便宜行事的空白支票。艾森豪威爾認識到自己的要求史無前例,因此在提交議案前與所有國會領袖進行商談。他向少數黨領袖喬·馬丁和眾院議長薩姆·雷伯恩解釋了自己的想法和希望。他們向他保證,眾議院將“批準他的行動,不提任何批評”。

1月24日,艾森豪威爾向國會提交谘文,要求國會通過決議,“明確並公開地確立總統作為三軍統帥的權威。在他認為必要時,能迅速有效地運用本國的武裝力量達成上文所示目的。”所謂“上文所示目的”不僅包括條約所規定的保護台灣與澎湖,而且還包括“密切相關的地點”。這是否指金馬兩地?總統沒有(也不願)說明。

眾議院的反應正如馬丁和雷伯恩所言。在接到谘文一個小時內,眾院就以410對3票,授予總統便宜行事的無限權力。

1月28日,參院以83對3票通過了決議案。國會預先授權給總統,允許他在自己選擇時間和環境下進行戰爭,這在美國曆史上尚屬首次。

他也可以自主選擇合適的武器。杜勒斯催促他向中國大陸的機場投擲十幾枚原子彈。艾森豪威爾答道,他既不想聽到有人談論原子彈,也不會考慮向台灣派遣美軍。不過他也想有所作為。

總統需要的,就是關於金馬兩地形勢的更準確的情報。他對中情局提供的情報感到不滿意,因此決定派自己最親密、最信任的顧問古德帕斯特前往太平洋地區。國家安全會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將古德帕斯特拉到了一旁,請他調查“中國共產黨各種形式的進攻可能有多快”,評估國民黨在得到美方後勤保障的情況下,能夠獨力支撐多久。古德帕斯特結束調查回來報告,稱國民黨正在迅速加強金馬兩地的防禦,緊急調動了大批兵力,應該能夠擋住中國共產黨的進攻,除非共產黨派空軍參戰。在那種情況下,“就需要美國的支援,甚至可能動用特種武器。”

古德帕斯特回國時,“特種武器”的使用已然成了公開辯論的問題。3月12日,杜勒斯在一篇演說中提到,美國擁有“新型精確打擊武器。它威力強大,能夠完全摧毀軍事目標,而不危及無關的居民中心”。三天之後,他說得更為明確:如果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美國準備使用戰術原子武器。這是一個毫不含糊的威脅。它比兩年前艾森豪威爾與杜勒斯在朝鮮問題上對中國發出的威脅來得更為明確。在發表這篇聲明前,杜勒斯征得了總統的批準。它在美國及世界上其他地方掀起了軒然大波。

在艾森豪威爾於3月16日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查爾斯·弗雷姆德請總統評論一下杜勒斯的聲明:萬一遠東爆發戰爭,“我們可能會使用某些小型戰術原子武器”。艾森豪威爾一反常態,直截了當地答道:“是的,我們當然會使用這些武器。”他解釋道:“在戰鬥中,這些東西僅用於軍事目標,也僅服務於軍事目的。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不能像使用子彈或其他東西那樣使用這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