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麥卡錫與越南(1 / 3)

【引子】

在國內政治方麵,艾森豪威爾沒有極端保守,也不是改革者,基本上是一個中間派。他推出了一係列溫和政策,觸怒了保守分子和自由分子,卻在國會和民眾中獲得了多數支持。

艾森豪威爾在社會保障方麵取得了最重要的立法勝利。1953年,他曾試圖擴大社保體係,但未能付諸行動。1954年,他再次提出要求。由於11月份要舉行選舉,共和黨人覺得有義務改進社保體係,而不是摧毀它。於是,艾森豪威爾使一項增加福利的法案得到批準,使一千萬原本沒有社保的人獲得了保障。他還為美國參與聖勞倫斯航道(譯注:北美洲五大湖人工航道係統的總稱。從大西洋直達蘇必利爾湖西岸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德盧斯,全程3800公裏。是美國、加拿大聯合設計於1959年建成的一個內陸水運龐大係統。)建設爭取到了資金;通過了一項稅製修改法案,該法案沒有降低稅率,但增加了減免數額,在1954年減稅74億美元。由於減少了國防開支,所以盡管減了稅,但他仍能保持預算平衡。

1954年春,美國在結束了朝鮮戰爭之後,進入了一個平緩的衰退期。艾森豪威爾下定決心,要讓共和黨擺脫“蕭條黨”的惡名。他與他的首席經濟顧問阿瑟·伯恩斯博士及其副手一起,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研究經濟狀況。他準備在失業率超過5%(1953年,失業率為2.9%;1954年高達5.5%)時采取決定性措施。

對艾森豪威爾和共和黨人而言,幸運的是經濟衰退很快就結束了。究竟這應該歸功於政府的政策,還是經濟內在力量帶來的好運,不得而知。不管如何,共和黨人避免了一次經濟蕭條。1929年以來,人們普遍擔心共和黨執政意味著失業增加,而政府會漠不關心,現在至少有部分人不再有此憂慮。在經濟領域,艾森豪威爾正在接近或實現其主要目標——平衡預算,沒有通貨膨脹,減免稅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失業率較低。

【麥卡錫與越南】

不管哪個總統,他們與國會的關係都不會太融洽。艾森豪威爾本想不理會麥卡錫來冷落他,卻沒有成功。麥卡錫依然是各家報紙頭條新聞和白宮記者招待會報道的主角。對此,艾森豪威爾頗感困惑。按他的理解,這事應當歸咎於新聞媒體。他希望新聞界能夠成為自己團隊的一部分,像戰時曾與自己並肩工作的記者們那樣,共同為國家的利益而努力。

在比較現實的層麵,艾森豪威爾想讓報界盡可能地提供準確報道。1月底,埃利斯·斯萊特到白宮來度周末。星期天早上,倆人邊吃早餐邊看報紙。埃斯利記得,艾森豪威爾談到自己擔任了十二年公職之後,非常清楚新聞報道背後的真正故事。他開始相信,一名記者很難實事求是地撰寫報道。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陸軍部長羅伯特·史蒂文斯的“投降”事件。事情的起因是,麥卡錫對陸軍受到的共產主義滲透進行了各種調查,結果他發現剛入伍的牙科醫生歐文·佩雷斯是“共產黨”。佩雷斯雖然拒絕簽署效忠宣誓書,也拒絕在聽證會上回答麥卡錫提出的問題,他仍然得到了晉升(晉升是征募法所規定的),並榮譽退伍。怒不可遏的麥卡錫把基爾默軍營的司令拉爾夫·茲維克召來作證。在2月份的大部分時間中,麥卡錫隻問了茲維克一個問題:“誰讓佩雷斯得到了晉升?”這成了國內的頭條新聞。茲維克說自己對此一無所知。麥卡錫把茲維克好一頓奚落,說將軍還沒有“五歲孩子的智力”,“不配穿”這身軍裝。隨後史蒂文斯命令茲維克不必再去作證。因此,麥卡錫下令要史蒂文斯去他的委員會作證。2月24日,史蒂文斯在埃弗裏特·德克森設在參議院的辦公室內與麥卡錫共進午餐。麥卡錫承諾不再盤問證人,但要史蒂文斯答應讓茲維克繼續作證,並提供“所有與佩雷斯晉升及榮譽退役有關的人員名單”。

史蒂文斯走出辦公室時,麥卡錫就在一旁,外麵有許多等候在那裏的記者和攝影師。麥卡錫宣布,史蒂文斯及其下屬同意重返聽證會。但他沒有說自己也曾承諾會慎重行事,而史蒂文斯也不想向報界點破此事。

按照當時各家報紙的報道,艾森豪威爾及其政府已然投降。《紐約時報》報道的標題是《按照政府的指示史蒂文斯低頭屈服,將向新聞界提供相關文件》。艾森豪威爾結束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演說,剛回到家。他“非常生氣,大感厭惡”。哈格蒂在日記中寫道:“這是他的陸軍。他非常反感麥卡錫的做法。”艾森豪威爾發誓:“麥卡錫這個家夥這次有麻煩了。我對這件事絕不會善罷甘休……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當總統。要我來說,他絕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艾森豪威爾暗中與德克森和卡爾·蒙特參議員會晤,要求他們承諾約束喬·麥卡錫的舉止。但是他更重要的行動,是給布勞內爾打了個電話,談到了國會委員會傳喚官員的權力。艾森豪威爾說:“我覺得總統本人可以拒絕傳喚,但對於他手下的公職人員,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我想有一份簡短的備忘錄,說明一下以往的做法——讓我知道自己在這方麵要怎麼辦。”由此,艾森豪威爾為他打擊麥卡錫奠定了最重要基礎,那就是阻止後者傳喚行政人員和接觸政府文件。

3月3日,艾森豪威爾為記者招待會準備了一篇聲明。他說,陸軍在佩雷斯一事上犯下了“嚴重錯誤”,目前正在糾正之中;他對史蒂文斯完全信任。然後,他訓斥了麥卡錫主義,褒獎了陸軍(“忠心耿耿,無私奉獻”),告誡國會(有責任“確保自己的程序合情合理”)。艾森豪威爾表示,自己會“警惕各種內部顛覆”,最後說:“對於與那起特殊事件密切相關的任何問題,這就是我的最終答複。”

麥卡錫在一個小時之內作出了回答。他目中無人地宣布:“如果我們委員會發現一個愚蠢、自負、無知的實權人物正在資助共產黨,他就會被揭發。即使他是一位將軍,也不例外。”接著,麥卡錫又用典型的麥卡錫主義的腔調說道:“顯然,總統和我現在都認為,現在有必要清除共產黨人。”為了不讓他的追隨者產生誤解,他在半個小時後公開刪去了“現在”一詞。

艾森豪威爾仍然保持克製,不對麥卡錫實行正麵攻擊。他繼續敦促共和黨參議院領袖,尤其是諾蘭、德克森和蒙特保證不久後舉行的陸軍—麥卡錫聽證會做到有序、公正。他在一份正式備忘錄中告訴內閣,“包括我在內的每一位領導,必須記住自己對下屬所負的義務。這包括——通過一切合法與正當的手段,保護下屬不受可能會使他們處於無助境地的人身攻擊。”除此之外,他不願再有所表示。他相信,麥卡錫主義源於恐懼,當美國關注實質問題時,麥卡錫就會失去他的權力與影響力。

艾森豪威爾認為,麥卡錫並非像許多人擔心的那樣是黨和國家的威脅。但是麥卡錫代表的力量,還有他采用的手段,卻不容輕視。他告訴魯賓遜:“共和黨內的確有這麼一些極端保守分子。他們憎恨和鄙視我所支持的一切。”他認為,如果共和黨領袖能夠恪盡職責,麥卡錫早原本可以安守本分才是。諾蘭尤其讓艾克失望,艾森豪威爾在寫到這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時說:“可惜他徒有野心,但是欠缺才智、判斷力、機敏以及幽默感。”對於麥卡錫的做法,艾森豪威爾說:“我鄙視他們。”

但是,他認為,許多好友要求他當眾批評麥卡錫,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這會使“總統顯得非常荒唐,長此以往更會使全國人民非常不高興”。除了不願公開指責他人,他還恪守他一直強調、終生信守的原則:“除非含有讚揚誇獎的意思和目的,否則避免公開指名道姓。批評都要在私下進行;在公開場合隻提別人的優點。”

這一原則非常正確。但是艾森豪威爾還堅守了其他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忠誠。他不僅是三軍統帥,還擔任過陸軍參謀長,當時受到了麥卡錫的惡毒攻擊。他還在1944年擔任了最高統帥。根據他的命令,西點軍校畢業的茲維克將軍在諾曼底登陸當天以第二師參謀長的身份登上了歐洲大陸,榮獲嘉獎。戰後,茲維克的事業一帆風順。現在麥卡錫說茲維克不配穿軍裝,顯得咄咄逼人,但艾森豪威爾不想放棄平心靜氣的商量。

第二場風暴接踵而至。麥卡錫宣布,他將堅守委員會成員資格,保留自己的表決權。但當時他像陸軍一樣,也在接受調查(陸軍指控麥卡錫分委員會顧問羅伊·科恩利用職權,要求對已應征入伍的前同事戴維·沙因給予特殊照顧)。在一次記者招待會的簡報會上,艾森豪威爾的助手們在對策上產生了分歧。顧問人員中最保守的傑裏·珀森斯希望總統發表意見,說麥卡錫的表決權應由參議院來決定。而哈格蒂、卡特勒和其他人說,總統是國家的道德領袖,如果他在這件事上保持沉默,就會“在這件事情上受人非議”。艾森豪威爾阻止了眾人的爭吵,說道:“聽著,我知道自己該說聲什麼。我想說的是他(麥卡錫)不能充當法官。我決心不讓你們和麥卡錫做交易,讓任何妥協的企圖見鬼去吧。”

但在記者招待會上,他並沒有顯得非常強硬。他說:“我願意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那就是在美國,如果一個人直接或間接地與某個糾紛有牽連,他就不能審理自己的案件。我相信,任何領導人都有責任來繼承這個傳統。”麵對這樣的聲明,自然無人提出異議。大家也都認為麥卡錫“受到了斥責”。麥卡錫放棄了對表決權的要求,但他仍然擁有盤問和傳喚證人的權利。

而艾森豪威爾擔心的就是最後一點。他不想讓麥卡錫肆無忌憚地傳喚行政部門的人員,要求他們出示檔案材料。艾森豪威爾總統堅持認為,麥卡錫主義源於恐懼,但他不願承認他也感到害怕。他擔心麥卡錫了解檔案或強行傳召政府官員。3月29日,他再次請布勞內爾準備一份聲明,以便必要時自己能夠命令部屬拒絕麥卡錫的傳喚。

具體來說,艾森豪威爾擔心的是奧本海默事件。他不允許正在接受調查的奧本海默接觸絕密材料。這原本是秘密行為,卻不可避免走漏了風聲。最使艾森豪威爾苦惱的,是麥卡錫剛剛指控,“由於政府中的赤色分子”,氫彈的研製工作停頓了18個月。喬·麥卡錫的聲明正令人不安地逼近奧本海默。

哈格蒂寫道:“我們必須盡快行動。如果麥卡錫得知奧本海默正在接受調查,我們就要麵對醜聞。”哈格蒂擔心公共關係方麵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人揭露這個秘密並釀成大亂,隻是時間問題。如果走漏消息,那將是我們這裏最聳人聽聞的事情,絕對轟動一時。”艾森豪威爾擔心的不僅是公共關係,而且還包括了全國科學家的士氣和國防的狀況。

艾森豪威爾想方設法不讓麥卡錫插手奧本海默事件。4月9日至11日這三天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在處理與奧本海默有關的事情。施特勞斯給總統的情報顯示,奧本海默確實想延誤氫彈項目。艾森豪威爾並不特別關心奧本海默妻子、兄弟和弟媳的政治立場,也不在意奧本海默違背誓言,在私人交往方麵說謊。艾森豪威爾因為奧本海默的成就而器重他。他認為,對於這樣一個罕見的天才,應該最大程度地允許他保持自己的習性,甚至在政治方麵也要寬容。奧本海默為反對研製氫彈而提出的道德觀點也給艾克留下了深刻印象。

艾森豪威爾覺得不能諒解的是,既然杜魯門已經決定研製氫彈,奧本海默卻不願與工作團隊合作。更糟糕的是,他還設法阻撓這一計劃。艾森豪威爾想禁止奧本海默與原子能委員會進行任何聯係,因為他不想讓後者有機會在科學家散布道德方麵的疑慮。但要從原子能委員會開除奧本海默,必須謹慎處理,因為奧本海默與同行中享有特別的地位與聲望,而核武器競賽的命運就依賴於這些科學家。艾森豪威爾也不想讓麥卡錫使全國人民造成這樣的印象,那就是美國所有科學家都不忠誠。艾森豪威爾告訴哈格蒂:“我們必須小心處理這些問題,不要把國內所有科學家說成是赤色分子。該死的麥卡錫大概很想這麼做。”

正如哈格蒂所說,更困難的是“麥卡錫知道了這件事。尼克鬆勸他出於安全的考慮,不要過早提到此事”。哈格蒂和艾森豪威爾都認識到,“背水一戰的麥卡錫很可能通過大肆攻擊奧本海默來擺脫困境。”

因此,艾森豪威爾決定對麥卡錫手下留情,或者說保持克製。他不去逼迫麥卡錫參議員,而讓事態自然發展,包括不去理會麥卡錫對茲維克的粗暴羞辱,希望麥卡錫不會走投無路之下對奧本海默展開調查。

艾森豪威爾在回憶錄中說,對於陸軍—麥卡錫聽證會,自己主要關注的是它“要盡少報道,盡快了結”。這一目標他當然沒有實現。但他的真正目標是不讓麥卡錫接觸奧本海默,避免科學家們就政府研製氫彈是否道德爆發爭論。他非常成功地達到了這個目的。

聽證會於4月22日舉行,並持續了兩個月之久。全國電視進行了轉播,吸引了大批著迷的觀眾。聽證會遲遲不能收場,麥卡錫出盡風頭——實際上,過於出風頭了。麥卡錫參議員已使自己身陷絕境。隻有在眾人的圍觀下,他才會自取滅亡。艾森豪威爾像其他人一樣,又好奇又驚訝地看著電視上發生的一切。他告訴斯韋德·黑茲利特:“麥卡錫與陸軍的爭論以及相關報道,都令人倍感惡心。這使我很傷心,為美國有這樣一個參議院而羞愧。”隨著春天的消逝,他滿意地看到麥卡錫自取其咎,對於聽證會從未提及氫彈感到十分高興。

氫彈是艾森豪威爾關注的中心問題。3月1日,原子能委員會在比基尼島上引爆了一枚數百萬噸當量的核裝置,代號為“喝彩”。這也是“城堡”計劃一係列爆炸中的第一次。艾森豪威爾接到施特勞斯的報告,稱蘇聯人可能在氫彈技術方麵已經領先於美國。他隨即批準了“城堡”計劃。1952年11月原子能委員會引爆的裝置由於體積過大,無法由飛機進行運載,而蘇聯人似乎在試驗中實現了這一目標,美國科學家需要加緊努力。這正是艾森豪威爾如此關注奧本海默事件的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美國準備實施“城堡”計劃。

艾森豪威爾想保守核試驗的秘密,但事實證明這不可能。除了其他問題外,一艘日本漁船受到了核輻射,船員開始生病,日本政府和人民一片抗議之聲。3月24日,艾森豪威爾在一個記者招待會上決定對外界不斷提及的核輻射問題作出反應,雖然他曾向哈格蒂承諾,要等到施特勞斯從太平洋試驗基地回來後,再對記者們坦白。他對報界說:“顯然此刻發生了某些我們從未經曆過的事情。我們的科學家肯定對此非常吃驚。美國必須采取前所未有的預防措施。”

艾森豪威爾的這些話使記者們感到奇怪。他們猜測氫彈試驗已然失手,爆炸無法得到控製。3月30日,不想再隱瞞試驗實情的原子能委員會宣布,當天早上他們進行了第二枚氫彈實驗。這受到了更加廣泛的報道。這時,施特勞斯回到了華盛頓。3月31日,艾森豪威爾帶他出席了記者招待會。艾森豪威爾請施特勞斯宣讀一份已經準備好的聲明,“消除人們擔心氫彈失控的恐懼心理”,接著回答了關於“喝彩”實驗的問題,設法平息人們的不安。